即使你用手机拍照,花三十分钟保存了三十本书的信息,也不如花三十分钟抄写一本书的内容有效率。无论在手机里保存多少本书,书里的内容都不会被保存在脑子里,这些内容既不能融入你的身心,也不能变成你无形的财富。与此相反,尽管抄完全书也不一定能记住全部内容,但某段文章、某个词、作者的语气和思想等等,都会随着抄写时的身体感觉被深深地刻印在头脑和身体里。长期读书的人就算认真读过某本书,也会因为要继续接触很多书籍,最后连之前的书的 1%~2% 都没有记住。只是这样读过,就等于没有读过。如果只是用眼睛看过,而不是记在脑子里,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
利用这种普通笔记本,就可以实现这几个不普通的目标: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 · 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 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虽然不是像旅行那样特别的体验,同样可以作为资料贴在笔记里。当时的生活状况、关注点和感想等等,都可以成为读书的背景信息,让读书笔记不只是个数据库。
① 选书——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与书相关的信息,记录想读和需要读的书,这样做可以减少与内容乏味、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的接触,提高选书的“命中率”(见第二章)。
② 购书——根据自己的需要,检查书籍本身是不是像笔记里写的那样值得购买(见第二章)。
③ 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做好写读书笔记的准备。将重要的部分按以下等级提炼出来:“让我颇有感触的部分”“纠结要不要做记号的部分”“做了记号的部分”“要摘抄到笔记里的段落”等(见第三章)。
④ 记录——制作读书笔记,记录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动或思考,铭记这次读书体验,留下与书交流过的证据(见第三章)。
⑤ 活用——通过再次浏览读书笔记,在检索和参考的过程中帮助自己获得智慧、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制作笔记时要注意方便日后重读(见第四章)
同一本笔记里的一元化技巧,主要有以下五个要点:
① 可以书写任何内容
② 按时间顺序书写
③ 附上日期
④ 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
⑤ 可以粘贴
每个领域的入门书籍最后都会附上参考文献一览。我会首先在这里寻找感兴趣的书。
然而作家每年出书的数量都是有限的,所以他们在书里介绍的书一般都在作者手里经历了重重筛选,一定是值得收藏的好书。以读过的书为起点接触更进一步的研究主题,可以引发连续阅读的过程、促进知识的体系化,这种让读书永不结束的过程实在是太珍贵了。
这种可以不断引领我找到其他书的书称为“枢纽书”。“枢纽”指车轮的中心,世界上重要的换乘机场都会被称作“航空枢纽”。以这本“枢纽书”为基准开始找书,读书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请把感兴趣的书评收集在笔记本里。在做记号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之前忽略的内容。在读过书评所介绍的书后重读一遍书评报道,再与自己的感想进行比较,会让读书的意义更深远。
至于能否得心应手地做好读书笔记,进而熟练地参考记录过的笔记,都是坚持写读书笔记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后才能收到的效果。所以,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一切都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先。
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
书写的确是一道很费时间的工序。谁也不想在结束了繁重的工作之后还要再趴在桌子上抄两三个小时的书。所以,写读书笔记应该尽量从简从速,尽量缩短记述的篇幅,但也要全面地反映文章的精髓。
积极地“跳读”和“速读”,保持张弛有度的节奏,可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好书的精华内容上。
写读书笔记也是有窍门的,简单来讲,就是要彻底地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
在记录感想的时候,不要写一些揣测的或者外来的想法,而是要写下自己的心声,也就是感受和想法,这样会让读书笔记更有内涵。哪怕是一句话,只要写的是发自内心的语句,那么这次读书笔记就是有意义的。
千万不要为了坚持写读书笔记而走形式主义。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要踏实地写笔记,并真正理解书的内容。
· 普通直线:用于“重要”“客观上很重要”“暂时先画出”的情况。
· 波浪线:用于“非常重要”“主观觉得值得重视”“想记住这里,以后加以运用”的情况。
· 圆圈:用来圈出重要的专有名词、关键词、关键句等需要吸引眼球的内容。
第一步就是按照前面所说的,写上六位数的日期,内容要用大一些的字体,写得越清楚越好。每次换行都要留一行空白,而每个段落之间留两行空白,写起来会更轻松,还便于日后重读、插入文字和更正修改。
第二步就是摘抄和写评论。首先,重读一遍用笔做过记号的内容,严格筛选出自己认为可以多读几遍的部分。经过五六遍的反复阅读,最后筛选出的内容不会太多。
比如像“文件整理技巧”一类的纯实用技巧书,可以不去摘抄,而是只标记“☆”并总结要点。如果是小说等休闲读物,可以直接分条书写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想。说句老生常谈的话,只有把读书笔记控制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所以,要选择对自己来说比较方便的笔记方法。
摘抄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
摘抄的第二个好处就是,这样做可以加深理解。
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至于其他的内容,不管是客观来讲很重要的段落,还是作者想强调的部分,只要没有共鸣,都不用摘抄。
首先要经过严选文章来减少摘抄量。如果文章实在太长,就选择其中一个段落摘抄。找出代表这篇文章的关键句或者抽出关键词,削减不需要的部分。
筛选关键句的工序本身也是一种重读。筛选关键句,就是在文章中找到所有语句围绕的中心句,而找到最能代表这次读书体验的语句是最理想的状态。
抄写太长的文章太麻烦,但又找不出合适的关键句的时候,可以把小标题抄下来。小标题是作者或编者倾注了相当多的心血提炼出的语句,可以将其当作最具代表性的语句摘抄下来。还有,如果在一本书上做了很多标记,那么在写读书笔记之前还是暂时将其放置一段时间吧。即使是读完后认为受益匪浅的书,过一段时间以后也会变得“不过如此”,需要摘抄的内容也会随之减少。
为了写好读书笔记,要严格筛选需要复印的一页。复印件便于阅读,方便养成阅读习惯。复印件的字体和排版也更容易让人回想起阅读时的场景。
怎样选择需要复印的文章呢?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最贴近这本书主旨的一页。这一页,正是这本书里最具代表性的一页。
读书笔记是自己和书的对话,所以不需要别人的观点,但如果在做完读书笔记以后重读书评,就可以参考“第三方的观点”,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这次读书体验。
当你感受到自己与他人观点上的差异,就可以在读书笔记里补充一些内容了。我甚至还会把笔记本里的书评重新复印一遍贴上去,虽然内容有些重复,但是更方便参考。
我建议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景进行重读。首先,在自己的生活圈里选择一个“重读笔记时间”,睡前或是洗完澡以后都可以。
从 A 、 B 、 C 三本书中找出有用的部分以后,用 C 书来解决 A 书与 B 书相对立的部分产生的问题,再以 A 书的眼光来观察 B 书和 C 书中的事例,每次的情况都不一样,但也都大同小异。总而言之,就是让 A 、 B 、 C 三本书互相争论,最后由我自己来做评判。
如果你在烦恼要不要跳槽,那么不一定只有找朋友讨论这一个选择。想参考别人的做法、从书中获得建议,可以先定好“跳槽”“职业规划”“职场选择”“工作方法”这几个主题,选择三本中意的书来阅读。熟读之后边做读书笔记边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这个方法和找熟人商量相比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让人做出明智的选择。
如果一本笔记本中有若干本书的读书笔记,可以在写完笔记后在扉页上添加一个目录,方便马上找到想找的那一页。具体做法可以像下图照片一样,在扉页上写好书名,再在相应书页的边缘涂一个小色块,或者直接贴上纸胶带当作标签,正对书名所在的那一行。这样的话,不管多厚的笔记本,都可以像查字典一样轻松找到想看的内容。
[ 190 ] 130905/ 读书笔记 / 《黑心企业》 / 今野晴贵 / 文艺春秋输入的信息依次是“笔记本编号”“阅读日期”“笔记类型”“书名”“作者”“出版社”六项。比如最后一行,意为“第 190 册笔记 2013 年 9 月 5 日那一页是读书笔记,对象图书是《黑心企业》”。
如果你会像这样坚持阅读某个领域内的书籍,那么在建立读书笔记索引的时候可以在每条的最后做一些小加工,比如: 060725/ 读书笔记 / 《战国与幕末》 / 池波正太郎 / 角川【幕末】【明治】 071209/ 读书笔记 / 《出版行业的崩坏》 / 上杉隆 / 幻冬舍【传媒】【】里的词就是关键词。
如果只是在想读书的时候读想读的书,那么输入大脑的内容一定是有限且程式化的,比如疲劳的时候看随笔,头脑清醒的时候看评论,想要给自己加油打气的时候就看励志类的书籍等,所以我们要通过订购杂志来打破这种设定好的协调关系。这就好比你本来对某件事有偏见,有一天却意外地发现这件事其实很有意思,转变了态度。
如今在书店里能接触到的同领域的书籍恐怕都是一模一样的。书籍的查找不只会在种类上受到限制,其内容也会受到时代精神的共同影响,导致每个人获取的信息都大同小异。所以我们需要定期去旧书店转转,去发现出乎我们意料的那本书。那些与现代视角截然不同的思想输入可以让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得到进一步的飞跃。
欲速则不达,其实读三本好懂的书比读一本难懂的书要简单得多。所以,如果书里的内容太难,实在看不进去,倒不如退一步,看看这些版本:
· 漫画版
· 解说版
· 图解版
· 精编版
· 讲演录
· 对谈
· 大字版
· 现代译制版
所以在遇到难题时,不要勉强自己正面强攻,要先找到一个比较简单的切入点再发起进攻。把理解难题的过程或感想写在笔记本里,也是可以促进理解的。在简单一些的书里找到线索后再去读稍难的原版书,等完全理解后就可以写在读书笔记里,下次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看 看,说不定就能成为解决难题的关键。
读名著的窍门只有一个,“等这本书变得有趣的那一天再读”。你可以把名著带去旅行,或是带到地铁里看,让自己在潜意识里习惯这本书;也可以事先读一读精编版或解说版,这些都不会影响原著的魅力。直到有一天,你会忽然发现,你很想读那本书。
日本的书籍通常都是双封设计,可以效仿欧美平装书,在通勤的电车等场所读书时去掉外封。这样更便于将书从包里拿进拿出,书腰和封面也不容易被挂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