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 薩拉班德
讲经台上有一部115型号的立式旧钢琴,台下几排长条凳。在那个空旷的大堂里弹巴赫的“萨拉班德”,琴声洪亮悠扬,袅袅回响,音乐将你团团包围。在这个小渔镇,几乎人人都信佛,一个天主教堂突兀地伫立在海岸上,面海背山,默默护佑漂泊的渔民。我想这信仰一定自海上传来。
巴赫一辈子不是很走运,在世时被看作二流音乐家,但他非常幸运地遇上了最好的时代。他生逢巴洛克艺术的鼎盛期,100多年积累的精神宝藏摆在他面前,任他把玩挑选,比他自己意识到的更博大丰盛。一个好学者前途无量。少年时,他每夜偷偷溜进家中藏书的阁楼,借月光偷几页乐谱来抄写,有布克斯特胡德、帕哈贝尔还有他那些叔叔大哥们的作品,如获至宝。后来他一辈子都是这个抱着乐谱满怀惊喜的少年,不停地吸收、摹写、修订、改编、总结完善。技艺精深,情至痴绝,匠人已是艺术家。他吸收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意大利协奏曲的写法,给组曲加上序曲;他熟悉各国舞曲,将它们写成巴赫风格;他的舞曲几乎都是复调曲,叫舞者找不到节拍,只可用来欣赏。这是德国式音乐思维。在阳光充足的意大利,人们喜欢在广场上跳舞或高歌“我的太阳”,而在德国,漫长的冬季人们只能窝在家里,围着壁炉弹弹琴或全家老少合奏取乐,这些成了后来的“室内乐”。巴赫是一位室内乐风格的作曲家,他将各国的歌曲、舞曲都进行室内乐化的改编。
相比赋格曲,舞蹈组曲是巴赫的散文集,兴之所至,欢唱吟哦。巴洛克时代的艺术门类往往相互映照,风格共生,音乐中有绘画的光影,建筑中有音乐的颤音。“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葡萄牙文意思是“变形的珍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变态的艺术,它华丽、炫耀、奢侈、铺张,比文艺复兴艺术多了一份神秘的哥特风格,还有实验的胡闹成分。巴洛克建筑中最常见的是装饰,以椭圆型、贝壳型、涡型装饰最为典型,廊柱上雕着此类装饰凹槽,拱顶上遍布挤压视觉的浮雕和绘画。这些到了音乐中,变成华丽多姿的装饰音。在巴洛克艺术中,装饰音成了主角,各种回音、颤音、古倚音,波音,围绕着旋律,编织一幅幅针脚细密的刺绣图,它让欢乐的舞曲如花团锦簇,清风般的游吟歌调更添寂寥。像第一《英国组曲》中的“萨拉班德”,每个音都辅以装饰音吟唱,矜持而漫长的歌谣,没有伤感也叫人惆怅,在此几乎可听见肖邦式的优美。装饰音甚至影响了巴洛克旋律的音符排列,巴赫的第二首《帕蒂塔》中的“序曲”与“阿列曼德”,音符呈精密图案状,条枝交错,谱面如画。我们在巴洛克风格的室内装饰中,见过不少类似铁艺家俱那种典雅弯弧造型的钟型或植物型图案,现在看来,这些图案时有过于繁琐,或上色俗气。巴赫以他德国式的耐心,修枝剪丫,砍掉累赘装饰,经他温和智性的风格化过滤之后,所有装饰元素清淡雅致,各种风格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