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三月,允许你成为自己

“我就是不想跑了,想迎着风奖励自己”,这便是我三月的自画像。我的三月是平静的,好似被忽视的,也是走向和解的,更加自洽的。

回顾前两个月,我的日常依旧会依赖外界的赞许来喂养自己,可二月底三月初维持一周左右的培训打破了现有的行为范式,我好似确实没有那么重要,也不那么被需要。职位的可替代性以及价值感的虚空让我直冒冷汗。

一周的抽离,让我能够有短暂的间歇去审视自己,直面内心。我依旧渴望被认可,被需要。可我更知道的是自己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做到优秀,不可能时时刻刻处在人群的中央。

正如三月的后半段,我的日常依旧会因为自己稍许放纵而略显焦虑;我仍旧会为当下的不确定性与自我行事规划间的博弈而惴惴不安,可我更知道,这些就是现阶段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也是更真实的状态。

某天晚上,一切照旧,下班备好吃食,换衣出门奔跑。奈何狂风呼啸,思绪一闪而过,那就随风而行。奔向路边的餐车,买了一份爆辣的臭豆腐,迎着风,绕着熟悉的路线边逛边吃,这便是我,一览无遗且真实的自己。

一但我回归了,自己的完整性是能够被看见并允许存在的,三月便又换了另外一番模样,它是我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我与自己的对话,由此而形成的一份行事逻辑与工作方法,现分享如下:

社会法则需要适应。社会阶层的自然分化,随之体现的是社会资源的二八分配。过往没有什么感受,一路上都处在较为边缘的地区学习和生活,更多地也只是从一个地方换至另外一个地方,仅此而已。

入职的地方,虽然也是处在北京的边缘,可一线城市在交通上的可触达性超乎想象。即便住在靠近五环的地方,去北京任一景点几乎两小时内必达。公交、地铁,共享单车的无缝衔接真的很方便。

交通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某个切面,软件方面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不论是各类的国家级博物馆,还是遍地的休闲公园,密集的高校与医院,它们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人财物的集中,带来的也是更加人性化的关怀与体验。在这座城市,人的价值是容易被放大并看见的,这种氛围给我的体验感很好。可它残酷的一面也就显露出来了,绝大多数北漂族终究是过客,如一抹烟花,极尽释放后终究散落一方。

个人守则需要调试。似乎每个人都朝着预定的轨道前行,好似都变成了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没法停下,只能不停得旋转。小升初,初升高,到了研究生阶段,依旧如此。尤为深刻地便是在此期间被强塞的“三年蜕变定律”,它让我时刻紧绷。这惊险的一跃要是没有实现,那后续的方向也就大致定了。

入职后,相似的观点只是换了包装,重又试图将我裹挟,极具诱惑力的说法便是“三十岁之前要是没有达到几岗几级,后面多半是没机会了。”我确实会被吸引,可不会被圈住。我承认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适用性,可我能做的只能是以始为终,脚踏实地地走好当下每一步。

重又想起了自己的西藏之旅,断断续续地准备又放弃,终于在第三次出发了。过往的两次,更多地是被外在的价值判断所绑架,去西藏就能什么样,就会什么样……可经过自己不断将相关的观点内化,调试,重新确定,第三次没有来由地,只是该出发了,我就去了。

处事原则需要坚守。为人处世总会有一些值得遵守的,具有普适性的原则底线。我们在与外部世界进行碰撞的时候,需要去拿出自己的态度与行事方法,那是我们与周遭最真实的链接,也是属于自己最生猛的一部分。

一但我们能够去确定自己的处事范式,外界是能够去认真倾听我们的声音。即便反对的声音也不小,还带着某种思辨性甚至攻击性,可那份质疑与反对也需要消耗些心力。正如罗振宇在十三邀中说的,大体意思就是:“即便自己将一件事做的再好,也有人骂,可骂也请你认真骂。”

职场规则需要习得。不同环境之间的切换并不容易,从校园到职场便是这样个转折点。如果说校园是个人期待值拉满的单线度回报关系,那职场便是降低期待值的多向度关系,个中滋味,还需细品,这也是职场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个月看了七部电影,三本书。

电影1,《永恒和一日》。“明天是多久?比永远多一天。”身患绝症的亚历山大决定明天去医院等待死亡的降临。这一天,他遇到了一位阿尔巴尼亚的难民小男,一老一小便开启了他们的流亡之旅。他奔赴死亡,他奔赴未知,两个人都是被放逐的“异乡者”,彼此短暂的相伴温暖了两颗孤独的心。明天总会来临,时间从不停留,唯有当下即永恒。

电影2,《鳄鱼波鞋走天涯》。少年的情谊是亲情无法弥补的,它平等而又纯真。性格乖戾的艾瑞克与因医疗事故身患艾滋的德斯克便是这样一对好友,艾瑞克得到了身心的关爱,德斯克见识到了更广阔而真实的世界。即便最后离世,德斯克依旧充盈着勇气去面对,因为爱他的妈妈,陪伴他的好友一直都在。

电影3,《生活多美好》。“世界因你而不同。”我们需要热爱自己的生活,遵循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去为人处世。”即便前路未知,还有很多艰难险阻等着我们那又如何,人生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起起伏伏起起伏,好好释放自己的魅力吧。

电影4,《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本片通过儿童纯真的视角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暴戾。在集体无意识的狂欢下,没有人会是幸存者。

电影5,《猫猫的奇幻漂流》。全片没有一句台词,整个故事以意识流的形式由一群动物去推动。从人类中心主义抽离出来后,有的只是灾难来临之时,万物求生的本能。

电影6,《一见钟情》。这是张曼玉和黎明二搭的爱情电影,入股不亏。对于张曼玉的喜欢,真的只有一次和无数次。

电影7,《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时间静静流淌,我自由自在。”一次偶然的遇见,让他邂逅了西伯利亚,他享受这种“脱轨”的感觉,自在,随心。相较于生活对自我的缓慢侵蚀,他选择了与粗粝的自然进行贴身肉搏,享受那种血淋淋的疼感和觉知,那一刻,他获得了自由。

书籍1,刘润《底层逻辑》。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不是这些底层逻辑对于认知的拓展,而是惊叹于一个人在热爱的事业中持续深耕后所形成的自我认知体系。一切看似日常的事件,对于作为商业顾问的刘润来说充满了生机。正如自己书写的那段时间,万物都变成了我构思的源泉,这份狂热的状态确实迷人。

书籍2,斯蒂芬·科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自我提升方面的书籍看得多了,也就越发了解到要想获取个人领域的成功,勿沉迷于一些虚的,空泛的大道理,回归最基本且具有普适性的共同点,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践行,终有到达的一天。

书籍3,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这本书之所以被奉为经验,因为它所呈现的是人类共通的两种情感表达方式:理智的,冷静而又克制的;情绪化的,热烈而又张扬的。它们不因语言,种族而有所不同 正因如此才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依旧熠熠生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