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到发自内心热爱的工作呢?作者在本书中给我们支了4招:
NO.1 重点原则
真正激励我们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NO.2 平衡原则
怎样平衡周密计划与偶然机会的关系
NO.3 执行原则
我们所实施的计划与最终目标是否一致
NO.4 坚持原则
怎样把热爱的工作坚持下去
NO.2 平衡原则
怎样平衡周密计划与偶然机会的关系
作者在读大学时,想成为华尔街日报社的编辑,为此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比如,为了从成千上万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他在大学期间去杨百翰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又到哈佛大学读工商管理硕士。
作者读工商管理硕士的第一年,向华尔街日报社递交暑期实习申请时,却石沉大海,使他备受打击。
这时,一家咨询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虽然不是去华尔街日报社实习,但作者认为在咨询公司工作通过帮助客户解决管理难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更有利于争取华尔街日报社的工作。于是,他接受了咨询公司的工作。没想到,咨询公司对作者的能力非常认可,开出了一个诱人的条件:如果作者硕士毕业后留在咨询公司工作,将为作者支付读硕的学费。作者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便接受了这个条件,心想可以从中积累经验,到时再离开咨询公司,去华尔街日报社工作。可是,在咨询公司工作几年后,作者竟然爱上了这份工作。
5年之后,作者觉得是时候重拾梦想了,便辞职了,准备再申请华尔街日报社的编辑岗位。这时,一个朋友邀请他一起创业开公司。作者在咨询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听到创业,不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这样,华尔街日报社编辑梦想再次搁浅,作者开始了创业之路。
没想到,创业失败,作者一下子沦落成失业者。这时,哈佛商学院的两位高级教授找到了作者。作者几番思考后,再次选择了当学生。随后,作者完成了博士学习,成为了教授,再成为了终身教授。
作者说,现在的工作让他很满意很热爱也很有成就感,但“我随时敞开大门拥抱机会”。
作者的经历,我们或多或少都遇到过:为了实现梦想制定了3年、5年计划,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又遇到了突然出现的机遇,而这个机遇与我们的梦想相去甚远,我们该继续坚持梦想还是选择突然出现的机遇呢?
作者的经历告诉我们,需要认识到两点:
1)没有哪个计划一经提出就更好或更糟,而是要根据我们走到哪个阶段来确定或判断。比如说,经常性出差的工作是你的梦想,但这样的工作仅适合单身或年轻时期;当你结婚生子后,一份教师的工作或许更适合你。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从不断突然出现的机遇中做出选择。
2)几乎所有的成功都是周密计划和意外机遇结合的产物。作者的经历就是最有力的说明。所以,不要害怕意外机遇,更不要拒绝意外机遇。许多人认为,按照已知的情况或坚持已有的计划更容易,实际上这种想法很危险,因为这只是在拖延时间。或许几年后的某天早晨醒来,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会鬼哭狼嚎:“这辈子我究竟做了什么?我究竟想做什么?”
该如何衡量突然出现的机遇是否适合我们呢?“发现—驱动计划”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做出最佳选择。
“发现—驱动计划”是指,哪些假设条件需要得到验证,才能说明这个突然出现的机会是值得选择的。
假设你在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里做人力资源工作,这家企业让你非常有面子,为此你制订了详细的计划:继续利用工作之余深造学习、晋升人力资源总监等等。这时,一家创业公司向你抛来了橄榄枝,挖你去做行政总监。那么,哪些假设条件需要得到验证,才能说明这个突然出现的机会是值得选择的呢?
至少有这些条件需要验证:这家创业公司所处的行业是风口期还是蓝海行业?有同类型公司的成功案例吗?这家创业公司的老板是技术出身还是管理出身?行政部门在这样一家创业公司的地位是怎样的……
当我们仍在为事业做考虑时,应该让选择的范围大一点再大一点,不要局限在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工种,而是要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验证那些突然出现的机遇,然后调整计划,直到找到既能满足基础因素,又能给我们动力的事业为止。
当我们还没有找到既能满足基础因素又能给我们动力的事业,就需要有应急方案。当我们真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就应该立即将应急方案转为周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