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完成日更文章后,刷了一下“意公子”的抖音,被她讲得“中国传统色命名有多浪漫”的视频深深吸引,听了两遍,又转化成文字保存,感叹“真是涨知识了”,整理发布为今日更文。
中国人喜欢把一些抽象的感受,转换成一个个具象的场景,使人很有画面感,即刻就明白这人当时的心情,这就是中式美学的魅力:含蓄、隽永又浪漫。
梅赛德斯-迈巴赫举办了一场艺术展—重彩万重山,有几位艺术家专门用中国的传统颜料画出了他们心目中的中式美学。这几种中国传统颜料,仅从名字上看,就很有感觉,“月白、霁青、玄黑、栾华”。
首先说“月白”,亦可称“月下白”,说的是白色的东西在月光下泛出来的那种淡淡的青蓝色。
有很多诗词都描写过这种颜色的画面,比如欧阳修在夜游西湖的时候写到: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晚风清凉夜色迷人,湖面在月光的笼罩下,像一片用美玉铺成的田野。沉浸在这种环境里,有谁还会羡慕乘鸾飞升成仙,这时人在游船中便是仙。
苏东坡曾写到:清夜无尘,月色如银。一个清新静谧的夜晚,空气中没有一点尘埃,洒下的月光皎洁如银。
50多岁的苏东坡,面对异己的排挤,已经不再如“乌台诗案”一样恐慌,而是表现出一种沉默的厌倦,官场名利,就像一场幻梦,何必执着呢?在这样的心境里,苏东坡走进了这样的夜晚,仰头看到,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从古至今,很少有人会讨厌月亮。惬意的时候,我们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想家的时候,我们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落寞的时候,我们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管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月亮总有一种承载力,能够让我们安静下来。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千百年以来,我们总是在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把月光带到我们的生活里。
我们抓不住月光,那就在生活里再现它,中国古人多有情趣啊。
除了月白这种淡蓝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蓝叫做霁青。“霁”是雨停的意思,霁青就是雨过天晴以后的天空,呈现出来的那种蓝。乾隆曾经写过:落霞彩散不流形,浴出长天霁色青。那个时候,古人觉得霁青代表的就是上天,北京的天坛顶上的琉璃瓦,就是这种颜色。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倒一倒,在周王朝,代表天的颜色不是青,是玄。玄就是一天的开始,在黎明前夕,月亮已经落下,而太阳刚刚擦过地平线,将出未出的那一刹那,那抹黑中透红的天光。
一天的终点叫做纁,黄昏时间,太阳将落未落之时,延绵出来的红中带黄的余晖。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玄色开始到纁色结束,当时用来祭祀的礼服都是“上玄下纁”,把一天的始终都穿在身上,向天地表达敬畏。
我们说纁是红中带黄,那么如果去掉那一点红,再降一点亮度,就是一种很雍容的颜色—栾华。栾是传说中的一种神树,山海经记载说: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
当年大禹治水,经过云雨山的时候,看到了栾树,还把它拿来当做药材。而到了我们礼制发源的周代,栾是大夫的专用树,有的时候会栽种到大夫的陵前,所以栾木象征的是君子。到了现代,栾木更多的时候,象征的是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栾树就会开花,一开花满树金黄,那个黄,就是栾华。
提到“月白、霁青、玄黑、栾华”这些中国的传统色,都会感觉那么美,因为每一种颜色的背后都代表的是一种画面,一个故事,一种意境,这是中国人对于美的感知。现代有很多人希望能够复兴这种传统,把这种传统色带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国色亦是山河”,这些传统色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审美密码,他们用这样一个个余韵悠长的名字来告诉我们,他们眼中感受到的世界。所以美的不仅仅是传统色,更是我们中国人眼中的那个世界。
天地之美,是为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