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你好唐小山
❤
《桃花源记》的主人公,谓“渔人”。关于这个无名渔人是谁,历史上众说纷纭。可是,在陶渊明虚构的这个理想世界篇章中,连主人公都没有名字,文末却出现了一个有具体姓名的人物:刘子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留存至今的陶渊明文章,也就一百来篇。除了《桃花源记》,刘子骥在陶渊明的其他文章中,其实也出现过。
陶渊明曾作两首五言诗,给一个好友诉衷肠,感叹世间惆怅之事,向往美好田园风光。这两首诗是《和刘柴桑》、《酬刘柴桑》。这个好友刘柴桑,就是刘子骥本人。
刘子骥年少丧父,擅长老庄学说,也曾任过官府参军,后来做过柴桑县令,因此人也称其为刘柴桑。
《晋纪》曰:“驎之,字子骥。少尚质素,虚退寡欲。好游山泽间,志存遁逸。不修仪操,人莫知之。”
当时社会,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在由晋入宋后,刘子骥坚决推辞了王公大臣引荐给他的官职,选择远离尘世,一直过着隐逸的生活。元康《肇论疏》说其“自谓国家遗弃之民”,所以人又称之刘遗民。
白居易在《狂吟七言十四韵》中的“但恐人间为长物,不如林下作遗民。”所用典故,就是刘子骥的隐居之事。
❤
《晋书•隐逸传》中,记载了一则刘子骥的小故事:南阳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他有一回到衡山采药,流连山中,行路忘返。路遇一道山涧,对岸有两座圆形石仓,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溪水极深,水面又宽,他无法渡到对岸去。他想要返回原途,却迷失了道路。好在遇到个砍柴的人,刘子骥向他问路,才得以回到家。回去后听人说,那两个圆形石仓中所储藏的,都是神仙配制的灵丹妙药,以及各种其他神妙之物。刘子骥就想要第二次去寻找,却再也找不到当初那个地方了。
刘子骥志在寻找桃园仙境,俗世之人却想要寻找刘子骥。赖声川《暗恋桃花源》里的疯女人,一生寻找刘子骥而未果。
《世说新语•栖逸十八》里,桓冲想要用重金聘请刘子骥,帮助自己抵御苻坚。刘子骥断然拒绝桓冲之邀,将其赠送的所有财物,全部分送给了沿路的穷苦之人,飘然而去。
《世说新语•任诞二三》里,张玄偶遇一人,得知对方竟是刘子骥,赶紧回头追上那人,非要去他家蹭酒喝。还没喝几口,刘子骥就起身离席,说还有事情要忙,赶走了张玄。
❤
后人用“高尚”一词来评价陶渊明。《晋书•隐逸传》:“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而陶渊明本人,却对刘子骥推崇备至,称之为“高尚士”。他们二人不但人生轨迹相似,性情也相通,皆属喜好自然、清高旷达、不贪慕名利之人。
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徵命,谓之“浔阳三隐”。
刘子骥的隐居,甚至比回归蚕桑陶渊明还要彻底。他在归隐后,师从慧远大师,严格地持守戒律,修习念佛三昧。
据说他在禅定中,亲眼见到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他摩顶,并拿袈裟披在他身上。他还受到一个头顶有圆光,胸中现卍字人的指引,饮了七宝莲池中的八功德水。刘子骥饮过此水之后,身体散发出扑鼻异香。
老沈一说有一期讲到:历史上有很多假隐士,用隐居为借口,行沽名钓誉之事,隐居只是他们走上仕途的跳板而已。而真正的隐士,应该为众所不知,因为他们不会进行自我宣传,自然不会在历史上留名。
南阳刘子骥,确有其人,甚至还有一些作品留存。虽然因为《桃花源记》而一不小心留名,可其形象和事迹仍然影影绰绰散落在各类作品中。这可能就是一个最终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真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