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金融时报》的数据,美国的公关人员数量是记者的4.6倍,我上次在复旦新闻系讲座时发现了类似的倾向。当人们都不买报纸杂志的时候,记者只能转行,于是信息就会被大公司的公关和互联网段子手垄断,这就是发达的社交媒体必然导致的结果,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摘自袁岳(@土摩托)微博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是这样:早晨醒来,睁开眼睛,哦不,还没有睁开眼睛,先找手机(也可能是先解开缠在头上的耳机线),打开微博或是微信,全部刷一遍,也没有期望刷出什么但就是要刷,完成这一动作,才能开始起床,洗脸刷牙,开始一天的生活。在这一天时间里,只要手机在手,短则几分钟,长则……最长不会超过一小时,就要重复上述刷刷刷的动作。
微博上的段子手也非常贴心,有给你写情话的,有给你当闺蜜的,有帮你吐槽身边的讨厌鬼的。出了新剧吐槽新剧,到了期末吐槽考试,有了灾难新闻一起点蜡。寂寞的时候有他们暖暖你,不开心的时候他们让你233333。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段子手360度无死角地融入了你的生活。
前段时间有条让我印象极深的微博,传统节日端午节那天,这条微博几个小时内便有10万+转发,5万+评论,20万+赞,可谓令人惊叹。
这是一条什么内容的微博呢?看图:
微博正文只有四个字“生日快乐”。是哪位大明星过生日了?
不,是一只猫过生日!
是哪位大明星家的猫过生日了?
不,是一个段子手家的猫过生日!
由此可见,段子手所掌握的话语权已经可以与传统媒体、娱乐明星相抗衡,尤其是在“牙仙文化”、“楼氏文化”和“鼓山文化”三家“段子公司”强强联手之后。发出这条“生日快乐”微博的博主“回忆专用小马甲”即是“楼氏文化”旗下的段子手之一。
“回忆专用小马甲”本人在新浪微博有1400万+粉丝,这在段子手中基本没有更高的了。单条微博的转发一般在5000左右,而坐拥7800W+粉丝的“微博女皇”姚晨的每条转发也不过1000左右。凭借着一猫一狗,“回忆专用小马甲”吸引了大批堪比追星族的忠实粉丝。“端午”和“妞妞”成了和“老公”、“岳父”一样火的网络热词。
这条视频制作的很是温暖感人,再用一些引导转发的技巧,比如“希望大家能够看到最后的字,可以的话,请把这些告诉身边的人”这句话很关键。你正愉快地刷着微博,突然看到这句话,一定会好奇“最后的字”到底是啥,忍不住去看看,看完觉得好温馨好感动。转不转呢?转!不转不显得很没有爱心嘛?
这次火爆的转发也离不开“段子公司”的抱团力推。就像专玩基腐梗的段子手“五行属二”搞出个“五二同志节”,这次是快把中国传统节日搞成中国爱猫节了。
如果段子手只是讲笑话,熬鸡汤,那无可厚非。可是当社交媒体发达到一定程度,负面影响就不可避免了。
这种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对个人生活状态的影响。对此,心理学者李松蔚有一段精彩的评论:
朋友圈是帮助我们建构「另一种生活」的好地方。有心灵鸡汤、成功学、励志故事,让我感觉自己离成功(或心灵的幸福)近了一步;有心理测试、星座运程、智力测验帮助我们从上千万的网友中,定位到自己的位置(不管它准与不准),有很多的段子、故事、小游戏,可以让我们聚精会神地沉浸在其中一段时间,假装我们已经从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最妙的是,我们还可以有选择地发照片、发状态,呈现出希望让别人看到的那个自己,然后收获大家的点赞。这里简直是一个百宝箱,供我在想象中随意搭建「另一种生活可能是这样」。——直到我们意识到这些只是廉价的家家酒为止。我们对朋友圈的迷恋,只是在逃避此刻的真相。——摘自李松蔚知乎专栏《朋友圈和拖延症》
社交网络越发达,人们与现实生活就越割裂。这种既焦虑又依赖的心情,相信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是深有体会的,我无需多言。
如果说对个人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话,那么另一方面,段子手们对一些热点话题的评论,就引领了不健康的舆论导向。
例如,最典型的一个现象就是对“熊孩子”的妖魔化。在一些人的描述里,孩子们穷凶极恶,孩子的父母为虎作伥,其余成年人都成了可怜的受害者。于是有人支招了:
还有个在知乎被点赞5K+的“大战熊孩子”的回答,用语不文明,不在这里贴了。微博上也经常出现“报复熊孩子”的帖子,段子手们纷纷转发。如果你敢表示反对意见,会被说成是“圣母婊”。段子手本身就是以营销传播为目的,对所传播的内容不会严肃看待,只要能让网民“开心”就行。结果是段子手涨粉,网民发泄了情绪。这样的传播机制只会让社交媒体变得浮躁化污化,而真正有思想有价值的观点会被忽视。
想想看,谁小时候没有顽皮过呢?孩子的顽皮本是人的天性中真实可爱的一面。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新月集》,将孩子的种种天性用诗意的语言描写得令人心醉,阅读这些文字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简单纯真的童年。假如在生活中真遇到小孩子侵扰到你,如何处理?知乎网友采铜的说法值得借鉴: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说面对侵害你的小孩一味忍让,而是要注意分寸,任何行为只要一过激,性质就可能完全不一样。比如马路上有个熊孩子来踢你,你可以把他推开但是确保他不要摔倒,这和把他推倒在地上,性质是不一样的。你可以严肃地、略大声地说让孩子停下,但是没必要你把孩子吓哭,两者性质也是不一样的。而报复性地反击,则肯定是不对的。——摘自采铜知乎回答
理性的讨论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以上提到的两个方面仅是笔者有限的观察所意识到的,在社交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能让最专业最有价值的信息得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是每一个媒体界人士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哈哈和点蜡之余,我们需要更多冷静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