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12月,梵高回到父母的牧师公馆,在纽恩南的乡间居住了两年。1885年4、5月间,他制作了《吃土豆的人》,这是他早期作品中最为出色的一幅。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他详述了制作这幅画的过程。
连着去农民的小木屋画了几晚,回去后凭着记忆再画。在这之前,农民手部、头部的习作已经画了无数次,一整个冬天他都在忙这些。现在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题材,把它们制成一幅完整的画了。
他希望这幅画能够参加巴黎的画展。先是给提奥寄了一张画稿,那边的行家看了之后说有个性。这让他很高兴。
根据速写先制成一幅石版画,最终要完成的是油画。一年多来的练习,毛刷的笔触已很稳定,色彩也更协调,他已具备成熟的油画功力。
他对画质的要求很高,曾经因为肤色过白,一张几乎快要完成的画被他撕毁。重新绘制的色彩,就像刚从土里挖出、未经削皮的土豆的颜色。这正是他想要的。他喜欢那句对米勒的评价:他的农民就像是以其耕种的泥土调和出来的。
将要成画的那几天,他像打仗般精神抖擞,但也担心过度的热情会把这幅画毁掉。油彩未干之前,只能用小笔刷轻轻涂抹需要修改的部分。为了避免冲动的行为,他把画送到朋友家,三天后再去取。
修饰已毕,他背着画再次来到小木屋,对照实景做最后的润饰。
满怀热情、经过长期准备并精心制作的这幅画,他希望提奥能够看出点不一样的东西。他特指生命力。农民的日子虽然贫困,他们却是在用自己的双手换取盘中的食物。
让我们来看看这幅画。低矮的小屋里,昏暗的油灯下,一家人围在桌前共进晚餐。主食是土豆,土豆散发的热气让小屋显得暖暖的。倒咖啡的母亲和拿着刀叉的父亲,神情倦怠中又有几分安忍。举杯的哥哥等着母亲的满斟,望着父亲的女孩,单纯的样貌给这沉闷的画面增添了一点活力。
熟悉与亲切的感觉让人想起小时候,那时的自己也是一脸天真,父母则是满脸慵倦。中年的沧桑与少年的单纯,仿佛让人看到许多个家庭的缩影。
这无疑是他早期作品中最好的一幅,也是他努力证明自己的一幅。
此前,他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先是一个女子,因和他的感情遭到家人反对而吞药轻生,虽然生命无恙,精神却受到刺激。随后,他便受到村民的冷落。次年三月,父亲又因中风猝死。
一个个让人痛苦的事件促使他更为勤奋地绘画,生活的不平顺总能结出点不一样的果实。
无数次的习作,无数次深入农民的小木屋观察之后,他终于为手中的纱线找到了理想的图案。他希望这幅饱含情感的农民画,能够得到专家的认可。
巴黎那边传来消息,说是缺乏技巧,色彩太暗,人物结构也有几处错误。
《吃土豆的人》未能如愿展出,他当然很失望。他也一向希望用自己的双手赚取食物,而这一次,又落空了。除了在信中为自己辩解一番,他继续画。他对提奥说,许多著名的画家在遭到不理解和多次的拒绝之后,所做的就只是继续画。
他一向败而不馁。没有参加过一次画展,没有卖出过一张画;身为哥哥却被弟弟供养;家人的不理解,旁人的冷眼,总是拮据的状况,意外之事的打击——这些让他苦恼却从未让他低头。
已是6月了,金黄的麦田和忙着收割的农人正在谱写新的乐章。这是让他心动的旋律,他的画笔又要忙碌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