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内在小孩”这个概念,我之前只是知道,并没有详细了解过。这个月读了施琪嘉写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对这个心理学上的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有人说心理学是伪科学,很多概念、理论无法用实验来证明——尤其不能重复地证明。不过我想,本书作者原来做过神经科医生,也做过精神科医生,有如此严谨的医学背景,那他说出来的话肯定是有科学性的。而且他最近十几年,积累了众多对人格障碍病人治疗的经验,说明这本书也是有实打实的案例做支撑的,所以可信度肯定比市面上那些打着“身心灵”旗号的畅销书要大得多。

按照施医生的观点,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孩子的状态,这个内在的孩子不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相反,他会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躲藏在我们内心的角落里。

当我们在现实中工作、学习、生活时,这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随时都会跳出来,哭泣、恳求、干扰当下的自己。

这样的描述非常抽象,理解起来需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我个人理解:我们每个人在成年之前的那些经历,会影响我们一生。虽然那些事情已经过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了,但是当时那些事情带给我们的感受、情绪,会一直留在潜意识里。成年以后,这些感受、情绪在某些情况下会被触发。所以我们往往会重复相似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而且自己还觉察不到。这就是源于“内在小孩”对我们的巨大影响。

比如说本书第二章第五节解释了“缺乏玩耍的内在小孩”,我读了就有很大的感触。

我从小一直很乖,很听话,是大人眼中“老实的男孩子”。男孩子们通常喜欢玩的那些枪啊,弹弓啊,包括打仗游戏,追着跑啊,互相打闹啊,我都不玩儿,不参与。这是因为父亲做老师的缘故,从小就教育我要守规矩,懂礼仪。那我玩什么呢?玩积木,玩拼图。大一点了,就听讲故事的磁带,读《看图说话》的故事书。这些玩具、游戏,都只是我一个人玩儿,不需要跟小伙伴在一起。

像书里提到的,孩子用水枪“射击”爸爸,爸爸“中弹”倒下,他就会很快乐。通过这个游戏,他对“装的”这个概念就建立起来了。

施医生说,“伪装”是个很重要的事情。在跟父母玩“假装”这类游戏的时候,孩子就获得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那么他长大后就会比较容易听得懂别人说话背后的意思。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熟悉,光靠语言是不够的。还需要很多的眼神、动作、表情、语气等等。

如果小时候很少和父母在一起玩耍,那么长大后他的情感表达方式就会比较像“直男”一样。想到什么就照直说了,不会顾及到别人的情绪、感受。也不会开玩笑,别人开玩笑呢他也都当了真。

我小时候跟父母在一起做游戏从来不玩“假装”,因为父亲从小就一直教育我要诚实,不能说谎;要听话,守规矩,讲礼貌。而且我在学校里也从来不扮鬼脸,不给同学起外号,不调皮捣蛋,是个“斯文”的好学生。

所以成年之后吧,我给人一向的印象就是为人忠厚,做事认真,恪守规矩,一本正经,甚至有点不苟言笑,严肃刻板。工作了十几年,也没有个死党朋友,或者兄弟哥们儿之类的。

我基本上不对别人表露我的情绪。和人说话时也只关注对方说的是什么事情,讲的是什么观点,他言谈中涉及的信息是否真实可信。很少觉察别人讲话时候的神色、腔调,也很难体会别人语言里的情绪。所以呢,别人往往只是觉得我讲话很有知识,很有道理,人品不错,但是觉得我这个人不够亲近,不好玩儿。

我原来只是觉得自己不太容易跟别人特别熟络,并没有深究过这其中的原因。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点明白了:原来是我小时候太乖了,玩得太少,尤其不玩“假装”类的游戏。

疗愈内在小孩的第一步,是看见自己的内在小孩。然后是接纳,最后是整合。使得内在小孩不再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障碍,而是成为我们变得更好的力量之源。

我现在才刚到了第一步。我需要有更多的觉察,觉察我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中,有哪些是内在小孩的反应,有哪些成年人的反应。

正如施医生在这本书的“前言”里说的,如果把我们的生命所拥有的天赋、资源、精神能量、自信比作是一个宝库的话,那么我们的内在小孩就好比是这个宝库的看门人。如果这个小孩闹脾气不肯放行,那么我们就无法调用这些资源和能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今天正好是六一儿童节,让我们就从今天开始,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踏入寻找自己的内在小孩的旅程。让我们以成年人的身份,走回自己的童年,帮助那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陪伴他一起成长为健康、快乐的小朋友!

图片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