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情愫暗涌,并肩破局
第16章 攻坚组的“下马威”
第一卷的尾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顾衍之那句掷地有声的“我要她的能力”,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暖阳,给苏妙带来了震撼与温暖。
然而,现实总是喜欢在人沉浸在美好幻想时,无情地泼上一盆冷水。
攻坚组的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苏妙很快便意识到,顾衍之给予的信任,不过是一块敲门砖。
真正要在这群技术领域的大佬中站稳脚跟,让他们心服口服地接受自己作为主导,那可绝非易事。
组里的氛围,远比她想象中更加微妙和排外。
除了几位真正醉心于技术、秉持着对事不对人原则的老专家外,大部分成员,尤其是以张架构师为首的几个中层骨干,对苏妙的抵触情绪简直毫不掩饰,就差直接写在脸上了。
这天,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斑驳地洒在办公桌上。
一个名叫李工的组员,手里拿着一份文件,慢悠悠地走到苏妙桌前,将文件轻轻放下,语气平淡得如同白开水:“苏工,这是你要的‘天穹’系统外部接口数据分析报告。”
说完,眼神中还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敷衍,仿佛在无声地说:“就这,你看着办吧。”
苏妙礼貌地道谢后,缓缓打开文件。
只扫了几眼,她的眉头便紧紧地蹙了起来。
这报告内容简直浮于表面到了极点,全是些在公开渠道就能轻松查到的信息,对于深入分析腾龙的技术实现和潜在弱点,没有丝毫价值。
而她迫切需要的关键底层数据交互日志和性能瓶颈测试数据,在这份报告里竟然只字未提。
“李工,”苏妙抬起头,叫住了正准备转身离开的对方,“这份报告好像缺少了核心的性能日志和错误率数据?”
李工停下脚步,缓缓转过身,脸上立刻浮现出恰到好处的“歉意”,那表情仿佛是经过专业训练一般:“哦,那个啊?那些数据涉及内部监控,权限要求比较高,调取的话需要王总监签字,流程比较繁琐。我觉得先用这些公开数据做个初步分析也差不多了,没必要那么深入吧?”
他的话说得冠冕堂皇,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设计过,实则滴水不漏地把皮球踢了回来,还暗指苏妙小题大做,没事找事。
苏妙静静地看着他,心里如同明镜一般:“下马威来了。”
不过,她并没有动怒,反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好的,谢谢李工,我知道了。”
李工似乎有些意外苏妙的反应,愣了一下,随后轻轻点点头,转身离开了。
苏妙看着桌上那份如同废纸一般的报告,嘴角扯起一个微冷的弧度:“不给?没关系。”
她没有丝毫抱怨,直接打开命令行界面,十指在键盘上如同灵动的精灵,翻飞起舞,一串串代码如同流水般流畅地输入。
既然正规渠道拿不到想要的数据,那她就自己动手找。
她巧妙地利用顾衍之之前授予她的高级权限(显然,有些人还没意识到这权限的能量有多大),轻松绕过常规申请流程,直接接入公司内部的数据湖和日志系统。
她的思路极其清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老练至极的猎人,在茫茫数据丛林中,精准地筛选、抓取、清洗着每一份有价值的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如愿以偿地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关键数据,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些被众人忽略的、来自边缘服务器的异常访问记录。
这些记录仿佛隐藏在黑暗中的线索,似乎与腾龙“天穹”系统的某个测试IP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可是一个可能指向对方技术弱点的有趣发现。
苏妙默默地将这些记录记在心里,没有声张,继续全身心地专注于自己的分析。
第二天的小组晨会,会议室里的气氛依旧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李工正在汇报他对“天穹”系统API接口的初步分析,内容和他昨天给苏妙的报告如出一辙,空洞无物,毫无深度。
最后,他得出结论:“……所以从现有数据分析来看,腾龙的接口设计还算稳健,我们可能需要在其他方面寻找突破点。”
几个原本就倾向于保守方案的组员,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仿佛找到了组织一般。
张架构师看向苏妙,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居高临下,仿佛在审视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苏工,你是核心算法主导,对这个方向有什么看法?”
刹那间,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苏妙,等着看她能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言论来。
不少人眼里还带着看热闹的意味,仿佛在期待着一场好戏的上演。
苏妙抬起头,表情平静如水,语气甚至称得上温和:“李工的分析基于公开数据,结论有一定道理。不过,我昨晚补充分析了一些内部的性能日志和错误数据……”
她的话音刚落,李工的脸色就微微变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
苏妙不慌不忙地切换PPT,屏幕上立刻出现她昨晚精心整理好的图表和数据。
“大家请看,这是过去一周,‘天穹’系统核心接口在高并发压力下的实际响应延迟分布……注意这个异常峰值,并非随机出现,而是与他们的特定负载均衡策略失效高度相关。”
说着,她又切换到下一页:“再看错误类型分布,‘5xx’服务器内部错误占比远超正常水平,尤其集中在数据处理链路的这个环节……结合我抓取到的边缘服务器异常访问记录,我怀疑他们在这个环节使用了某种未经充分测试的第三方组件,存在严重漏洞。”
她的分析数据详实得如同铁证一般,逻辑链条清晰明了,直指要害,与李工那份浮于表面的报告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会议室内一片安静,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李工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如同调色盘一般变幻不定。
他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反驳不出来,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
他万万没想到,苏妙真的能拿到那些数据,还分析得如此透彻,让他毫无还手之力。
苏妙仿佛没看到他的窘迫,最后目光落在张架构师身上,依旧语气平和:“所以张工,我认为接口层面不仅不是无法突破,恰恰相反,这可能是我们最好的攻击方向之一。我们可以针对这个漏洞,设计一套特定的压力测试方案……”
张架构师看着屏幕上那些无可辩驳的数据和分析,又看看一脸平静却眼神锐利的苏妙,第一次收起了那份轻视,神色变得凝重起来。
他沉默了几秒,终于开口:“……有道理。就按你这个思路,细化方案。”
会议结束后,李工灰溜溜地第一个快步离开,那背影仿佛一只斗败的公鸡。
有几个之前持观望态度的组员,经过苏妙身边时,眼神里多了几分认真的打量和思索,仿佛在重新审视这个看似柔弱却实力不凡的女子。
苏妙默默地收拾着自己的东西,脸上看不出喜怒。
她心里清楚,这只是一个开始,距离真正的认可还很远很远。
但至少,她凭自己的能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发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容忽视的声音。
这第一局,她没输。
第17章 “Gui”的神来之笔
苏妙在攻坚组的首次破局,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虽然激起了一些涟漪,但并未能彻底改变深水的流向。
团队表面对她客气了些,但那种无形的隔阂和审视依然存在,核心技术讨论时,她依然时常被有意无意地排除在核心圈之外。
真正的挑战很快来临。
项目推进到最核心的多源数据融合算法优化阶段,整个团队陷入了僵局。
现有的几种方案要么无法满足实时性要求,要么资源消耗巨大,无法规模化应用。
连续几天的头脑风暴会,气氛一次比一次沉闷。
各位技术大牛提出的方案都在原有的框架里打转,无法突破思维定式。
“不行,延迟还是太高,用户体验会非常差。”
“如果引入缓存机制,数据一致性又无法保证……”
“这个模型复杂度已经到顶了,再优化空间很小。”
张架构师眉头拧成了疙瘩,几位资深工程师也面露疲态。
进度表上的红色延迟标记像催命符一样,压在每个人心头。
对手腾龙科技虽然产品粗糙,但凭借先发优势,正在市场上快速圈地,留给星锐的时间不多了。
苏妙同样焦虑。
她尝试了数种思路,甚至熬夜推导了几个新的数学模型,但总是在最后关头发现致命的缺陷。
那种熟悉的、被难题困住的窒息感再次袭来,甚至比之前更强烈,因为这一次,背负的期望和压力远超以往。
又是一个深夜。
办公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屏幕上的代码和公式像是缠绕在一起的乱麻,理不出头绪。
疲惫和挫败感像潮水般涌来,她几乎想要放弃,将额头抵在冰凉的桌面上。
就在这时,她几乎是本能地,点开了浏览器里那个熟悉的书签——智核论坛。
匿名登录。
那个由随机字符组成的ID悄然上线。
论坛界面依旧简洁冰冷,却像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她不需要伪装坚强,不需要掩饰焦虑。
她新建了一个帖子,标题带着显而易见的疲惫和困惑:【瓶颈求助:高并发实时数据融合,如何打破性能与资源消耗的死循环?】
在正文中,她详细描述了遇到的技术难题、团队尝试过的失败思路以及当前陷入的僵局。
她谨慎地隐去了所有关于“星云”项目、星锐公司以及腾龙的关键词,只抽象出最纯粹的技术问题本身。
她甚至将自己推导到一半、卡住的那个复杂公式也贴了上去,像是一个迷路的人,在黑暗中抛出的求救信号。
点击发布后,她向后靠在椅背上,闭上酸涩的眼睛,几乎不抱希望。
这个问题太难了,即便对于“Gui”大神,或许也……
叮咚。
清脆的提示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几乎是在她发帖的瞬间响起!
苏妙猛地坐直身体,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攥了一下,难以置信地看向屏幕。
有一条新回复。来自——Gui。
回复速度快得惊人,仿佛对方一直等在屏幕另一端。
依旧是没有问候,没有寒暄,只有冷静到极点的文字:
“思路方向错误。纠缠于单一模型的优化是死路。尝试分解-聚合范式:将融合任务拆分为独立可并行处理的微任务流,通过异步消息队列分发,采用最终一致性模型替代强一致性约束。关键点:设计一种轻量级、可动态调整的一致性哈希算法进行任务路由,参考附件示意图。公式第三项冗余,直接舍弃,用蒙特卡洛模拟替代精确计算,牺牲微小精度换取数量级性能提升。”
附件里依旧是一张手绘的架构草图,线条凌厉,逻辑清晰无比,直指问题的核心——不是优化旧道路,而是开辟一条全新的路径!
苏妙盯着屏幕,呼吸骤然停止,瞳孔因为震惊而放大。
【分解-聚合?异步消息?最终一致性?】
【舍弃强一致性?用概率模型替代精确计算?】
【这……这完全是颠覆性的思路!跳出了所有现存的框架!】
像是一道极其强烈的闪电劈开了浓重的迷雾!对方没有在她的思维牢笼里修修补补,而是直接用最粗暴也最有效的方式,为她砸开了一堵全新的墙!
之前困扰她的所有问题,在这个全新的架构下,似乎都迎刃而解!那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冲击得她几乎战栗起来!
【天哪……大神!这才是真正的大神!】
狂喜和敬佩瞬间冲垮了所有的疲惫和沮丧。
她湿漉漉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迫不及待地在回复框里敲下一连串新的问题和延伸思考,既有对大神思路的赞叹,也有更深层次的技术探讨。
点击发送。
几乎没有任何延迟。
“Gui”的回复再次跳出,精准地回应了她的每一个点,甚至预判了她可能遇到的实施难点,给出了进一步的优化建议。
两人就这样在寂静的深夜,通过这个匿名的论坛,再次展开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技术对话。
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没有职场倾轧的烦恼,只有最顶尖的思维在碰撞,最纯粹的技术在交融。
苏妙完全沉浸在这种极致的智力享受中,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眼神亮得惊人,所有的困倦和压力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屏幕那头的“Gui”大神,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引路人,总是能在她思维的岔路口,指出最正确也是最意想不到的那条路。
她又一次强烈地感受到那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和共鸣。
仿佛对方的思维能跨越虚拟的网络,与她的大脑直接对接。
这种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和依赖,与她现实中在攻坚组遇到的排斥和压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要是‘Gui’能在这里就好了……】
她再一次由衷地想,【如果他是我真正的同事,该多好。】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带着些许遗憾。
她不知道的是,在城市的另一端,刚刚结束一场跨国并购视频会议的顾衍之,正揉着眉心,习惯性地点开论坛。
看到那个熟悉的匿名ID抛出的棘手难题和那个卡住的公式,他冷峻的眉眼间掠过一丝极淡的、连自己都未察觉的专注。
几乎没有过多思考,他的手指便落在了键盘上,敲下了那一段颠覆性的思路。
看着对方立刻回复的、充满兴奋和深入思考的问题,他疲惫的眼底似乎也闪过一丝极微弱的、类似“愉悦”的光芒。
然后,他再次开始回复。
夜色深沉,论坛上的光芒却照亮了困局的前路。
这场跨越时空的技术夜谈,为陷入僵局的“星云”项目,注入了一剂最强效的强心针。
第18章 会议室的又一次寂静
与“Gui”大神深夜论道带来的兴奋和灵感,像一股强大的能量注入苏妙体内,驱散了连日来的疲惫和焦虑。
她几乎一夜未眠,将那份颠覆性的思路与自己原有的技术积累相结合,细化、完善、验证,最终形成了一份完整的技术方案框架。
第二天上午的攻坚组例会,气氛依旧沉闷。
张架构师主持,讨论的还是那几个老掉牙的、陷入死胡同的方案,每个人脸上都写着疲惫和无奈。
“还是不行,延迟降不下来。”
“资源消耗这块是个无底洞……”
“难道真的要牺牲精度?那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讨论再次陷入僵局。
张架构师揉了揉太阳穴,目光扫过众人,最后习惯性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敷衍落在苏妙身上:“苏工,你那边……有什么新想法吗?”
他问得随意,显然并没指望能听到什么惊人之语。
其他组员也大多低着头,没人看她。
苏妙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手中的激光笔,站起身。
她的动作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那些目光里大多带着疑惑和不以为然。
“张工,各位同事,”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关于数据融合算法的性能瓶颈,我有一个新的思路想和大家探讨。”
她打开自己连夜准备的PPT。
首页的标题就让几个人皱起了眉头——《基于分解-聚合范式与异步消息队列的流式数据融合方案》。
“分解-聚合?”
“异步消息?这跟我们现有的架构完全不同啊!”
“这思路是不是太跳了?风险很大吧?”
底下响起几声低低的质疑。
苏妙没有理会,开始讲解。
她从当前方案的根本缺陷讲起,逐步引出“Gui”提供的核心思路——放弃在原有框架内修修补补,彻底重构。
她阐述着微任务流、异步处理、最终一致性模型……每一个概念都冲击着在场这些习惯了传统思维的技术人员的认知。
她配以清晰的架构图和严谨的数据推演,一步步证明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和巨大潜力。
会议室内原本的窃窃私语渐渐消失了。
越来越多的人抬起头,目光中的轻视和疑惑被惊讶和专注所取代。
他们都是技术上的明白人,很快就听出了这个方案背后的大胆和精妙。
“……因此,通过引入轻量级一致性哈希算法进行动态任务路由,并用蒙特卡洛模拟替代部分精确计算,我们可以在牺牲可接受范围内微小精度的情况下,换取处理性能数量级的提升。”
苏妙最后总结,目光扫过全场,“初步模拟数据显示,新架构下,延迟能降低70%以上,资源消耗减少50%,并能轻松实现水平扩展。”
她放下激光笔,屏幕停留在那张展示性能对比数据的幻灯片上。
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种极致的寂静。
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这个完全跳出原有思维定式、却又逻辑严密、数据支撑充分的方案震住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优化,这近乎是一场技术革命!
张架构师张着嘴,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之前所有的质疑和保留,在这个方案面前都显得那么可笑和短视。
几个之前附和他的资深工程师,也面露震惊,眼神复杂地看着苏妙。
李工更是低下了头,恨不得把自己藏起来。
这寂静比任何喧哗都更有力量。
那是被绝对的技术实力碾压后,最直接的反应。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
顾衍之带着陈特助走了进来。
他似乎是刚结束另一个会议,眉宇间还带着一丝冷厉,目光扫过寂静的会议室和站在主讲位上的苏妙,淡淡开口:“进展如何?”
张架构师猛地回过神,连忙起身,语气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一丝尴尬:“顾总!您来得正好!苏工……苏工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非常……非常惊人!”
顾衍之的目光转向苏妙,眉梢微挑:“哦?”
苏妙的心跳有些快,但她强迫自己镇定下来,迎上他的目光,简洁地重复了一遍方案的核心思想。
顾衍之安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那双深邃的眼眸里,却像是投入了石子的深潭,漾起层层波澜,越来越亮,最后汇聚成一种近乎灼热的光彩!
他听得极其专注,甚至抬手制止了想要补充说明的张架构师。
当苏妙讲解完毕,会议室再次陷入安静,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大老板的决断。
顾衍之没有立刻说话,他走到投影屏幕前,目光再次掠过那些图表和数据,然后缓缓转过身,看向苏妙。
那目光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探究和一种发现瑰宝般的喜悦。
他几乎是没有任何犹豫,斩钉截铁地开口,声音清晰有力地传遍整个会议室:
“思路清晰,架构颠覆,数据有力。”
“很好。”
“就按苏妙的这个思路,”他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攻坚组调整方向,全力推进新方案!所有资源优先保障!”
“苏工,”他再次看向她,眼神深邃,“由你全面负责技术落地。”
一锤定音!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随即是死一般的寂静,然后渐渐转化为一种复杂的、带着敬畏的认同。
顾衍之的肯定,彻底为这个方案、也为苏妙本人,盖上了认可的印章。
苏妙感觉自己的心脏在胸腔里狂跳,血液奔流的声音冲刷着耳膜。
她看着顾衍之那双映着屏幕微光、亮得惊人的眼睛,看着他对自己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难以言喻的情绪瞬间将她淹没。
她做到了。
不仅仅是用技术说服了同事,更是再一次,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这一次,她清晰地感觉到,那道横亘在她与攻坚组之间的冰墙,正在他这一锤之下,轰然碎裂。
她真正地,在这个顶尖的团队里,站稳了脚跟。
第19章 他的偏爱,众人皆知
顾衍之在会议室里那一锤定音的支持,宛如一道划破暗夜的闪电,又似一道分水岭,彻底且迅速地改变了苏妙在攻坚组的处境。
之前那些或明目张胆、或暗藏玄机的排斥和刁难,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得如同交织的丝线般的敬畏,以及小心翼翼的配合。
组员们看她的眼神,再也不复往昔的轻视与不屑,而是变成了对强者本能的尊重,甚至偶尔还会带上几分请教的态度,仿佛苏妙已然成为了他们技术道路上的引路人。
张架构师,这位曾经带着几分傲慢的老专家,竟主动找上门来,与她讨论技术细节。
他的语气客气了许多,脸上也多了几分真诚的笑容,仿佛之前的隔阂从未存在过。
李工更是变得异常积极,每次苏妙布置任务,他都如同抢到了宝贝一般,抢着完成,那热情劲儿,仿佛想用实际行动弥补之前所有的怠慢。
然而,真正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来自于顾衍之。
他对苏妙的支持,不再仅仅是会议上那一句掷地有声的肯定,而是化作了实实在在、毫不掩饰的行动,如同汹涌的潮水,席卷而来。
首先是最高的数据权限。
苏妙惊讶地发现,自己几乎可以毫无阻碍地访问公司所有的核心技术数据库和日志系统,就连一些之前对她严防死守、屏蔽得密不透风的、涉及其他核心项目的敏感区域,此刻也向她敞开了大门。
IT部门的主管亲自来找她,态度恭敬得如同面对上级领导,小心翼翼地表示:“顾总吩咐了,苏工您有任何数据需求,我们全力配合,开通绿色通道,绝对不耽误您的事儿。”
其次是计算资源。
她的开发环境被分配了最高优先级的计算节点和存储空间,那配置之豪华,让人惊叹不已。
测试任务永远稳稳地排在队列最前面,从未因资源不足而等待哪怕一秒钟。
负责运维的工程师私下里感慨万分:“苏工你这配置,都快赶上顾总自己的沙箱环境了,这待遇,在公司里可是独一份啊!”
最后是人事权。
顾衍之明确告知攻坚组,苏妙有权根据项目需要,临时调动组内任何成员配合工作,其他部门如需借调人员,也需优先满足她的需求。
他甚至给了她一条直通总裁办的汇报渠道,如同为她开辟了一条专属的快速通道,遇到任何阻力,她都可以直接联系陈特助或他本人,无需再经过繁琐的流程。
这种全方位的、毫不避讳的资源倾斜,在等级森严、流程复杂的星锐科技内部,堪称史无前例,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整个公司。
技术部门的人大多心怀佩服和羡慕,毕竟苏妙凭借着实打实的技术,一次次征服了他们,让他们看到了真正的实力。
但在其他部门,尤其是在那些并不清楚技术细节、只热衷于关注办公室政治的人中间,流言蜚语如同野草一般,开始悄然滋生、蔓延。
“听说了吗?顾总把最高权限都给那个新来的苏妙了!”
一个女同事瞪大了眼睛,一脸惊讶地说道。
“何止啊!要人给人,要资源给资源,简直是要什么给什么,这待遇,也太好了吧!”
另一个同事附和着,语气中满是羡慕和嫉妒。
“她到底什么来头啊?不会是顾总家的亲戚吧?”
有人开始猜测苏妙的背景。
“亲戚?我看没那么简单……她长得挺漂亮的,你说会不会是……”
一个女同事故意拉长了声音,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暧昧和八卦。
“嘘!别瞎说!不过……确实有点太特殊了,让人不得不怀疑啊……”
众人纷纷点头,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这些窃窃私语,在林薇薇有心的推波助澜下,如同被点燃的导火索,迅速发酵、变味。
“哎呀,你们可别乱猜,顾总那是惜才。”
林薇薇在茶水间里,假意劝阻着几个正在八卦的女同事,声音却故意提高了几分,刚好能让周围人都听到,“苏工手段厉害着呢,不光技术好,哄老板开心的本事更是一流。不然凭什么才来两个月,就能让顾总这么破例?我们啊,还是老老实实干活吧,别想着那些歪门邪道了。”
她的话像毒蛇的信子,看似无辜,却精准地将“技术好”和“哄老板开心”暧昧地联系在一起,暗示苏妙的上位靠的不是真才实学,而是某些见不得光的手段。
很快,公司内部的小圈子里开始流传起各种版本的“潜规则”八卦。
“听说她经常半夜还在顾总办公室,也不知道在干什么……”
一个女同事神秘兮兮地说道。
“上次电梯故障,可是顾总亲自抱着她出来的,那场面,可暧昧了!”
另一个同事添油加醋地说道。
“庆功宴那天,顾总就只跟她一个人说话了,其他人想插嘴都插不上。”
又有人补充道。
“怪不得王总监和林副总都拿她没办法,原来背后有这么大一座靠山。”
众人纷纷恍然大悟,脸上露出不屑和嫉妒的神情。
这些流言蜚语或多或少也传到了苏妙耳中。
起初是夏小暖气呼呼地跑来告诉她,让她小心林薇薇那个长舌妇,别被她的谣言影响了心情。
后来,她自己也隐约感觉到一些异样的目光和背后突然降低的议论声,仿佛自己成了众人眼中的异类。
她感到一阵恶心和愤怒,像吞了只苍蝇般难受。
凭什么?我凭本事吃饭,熬夜加班攻克难题,到头来在他们嘴里就成了靠脸上位?就因为顾衍之是男人,我是女人,他赏识我,就一定是那种龌龊的原因吗?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委屈攫住了她,她不怕技术难题,不怕同事竞争,唯独这种基于性别和臆想的恶意中伤,让她感到束手无策,仿佛无论她怎么做,都无法摆脱这种固有的偏见。
她甚至有一瞬间的冲动,想去找顾衍之,让他不要再那么“特殊关照”自己,免得给自己招来更多的麻烦。
但这个念头很快被她压了下去。
不,我凭什么要因为别人的龌龊心思,就放弃应得的支持和资源?我偏要用他们嚼舌根的功夫,做出更好的成绩!顾衍之信任的是我的能力,我不能因为这些无聊的流言就退缩,那才是真的对不起他的信任!
她深吸一口气,将那些污言秽语甩在脑后,更加专注于眼前的代码和算法。
她仿佛置身于一个只有代码和技术的世界,外界的喧嚣和纷扰都与她无关。
只是,偶尔在电梯里或走廊上遇到顾衍之时,她会下意识地比以前更加避嫌,加快脚步,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目光接触和交流。
她不想给那些流言增添任何一丝一毫的“证据”,不想让自己的努力被这些无端的猜测所玷污。
而顾衍之,似乎并未察觉到这些暗流涌动,或者他察觉了,却并不在意。
他依旧我行我素,该给的支持一分不少,甚至在一次高层会议上,再次点名表扬了攻坚组(尤其是苏妙)的进展,语气中满是赞赏和肯定。
他的偏爱,明目张胆,众人皆知。
这既成了苏妙前进的最大动力,让她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定和勇敢;也成了将她推向风口浪尖的无形之手,让她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和质疑。
但苏妙知道,她唯一的出路,就是用最终那个完美的“星云”,狠狠地打所有人的脸,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成功,靠的是实力,而不是任何见不得光的手段。
第20章 深夜办公室的“偶遇”
流言蜚语像潮湿的霉菌,在公司的角落里无声蔓延,却无法真正阻碍“星云”项目前进的脚步。
deadline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整个攻坚组,尤其是苏妙,进入了近乎疯狂的加班模式。
夜深人静已成为技术部的常态。
巨大的办公区内,常常只剩下寥寥几盏灯亮着,其中一盏必定属于苏妙。
她几乎住在了公司。
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代码和不断滚动的日志,手边是冷掉又加热的咖啡,以及各种能量棒和水果的包装纸——这是她对抗疲惫的唯一方式。
不知从何时起,她发现,另一盏总是亮到很晚的灯,来自走廊尽头那间最大的办公室。
顾衍之也在加班。
而且,他出现在技术办公区的频率,明显变高了。
有时是深夜过来取一份文件,有时是路过“顺便”看看进度。
起初,他只是沉默地经过,目光或许会在她专注的侧影上停留一瞬,然后无声离开。
但渐渐地,这种沉默的“偶遇”开始有了细微的变化。
苏妙正埋首于一个复杂的分布式调度算法,被一个边界条件卡住,眉头紧锁,下意识地抱起胳膊——这是她觉得冷时的习惯动作。
几分钟后,她忽然觉得周围暖和了些,抬头一看,发现中央空调的出风口不知何时改变了方向,轻柔的暖风正徐徐送向她所在的区域。
而她记得很清楚,之前为了省电,这片区域的空调夜里是调低了的。
她愣了一下,没太在意,以为是物业的自动调节。
又一天,她因为一个紧急的线上bug排查,忙得忘了吃晚饭,胃里隐隐作痛。
她习惯性地想去摸抽屉里的饼干盒,却发现里面不知何时被塞满了各种独立包装的坚果、黑巧克力甚至还有几盒她常喝的牌子的燕麦奶。
【咦?我什么时候买的?】
她有些疑惑,但饥饿感让她顾不上多想,撕开一包坚果吃了下去。
最让她感到奇异的是一次关于技术问题的短暂交流。
那天晚上,她又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关于异步消息队列的容错机制设计,两种方案各有利弊,她难以抉择,正盯着屏幕喃喃自语:“……用死信队列固然稳妥,但延迟太高……如果增加重试次数和指数退避,又怕雪崩效应……”
一个低沉的声音忽然从她斜后方响起:“优先保证实时性,雪崩风险可以通过动态熔断和降级策略控制。”
苏妙吓了一跳,猛地回头,只见顾衍之不知何时站在了她工位旁边,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杯,目光正落在她的屏幕上。
她的心脏瞬间漏跳了一拍,一半是因为被突然出现的人吓到,另一半是因为……他居然在和她讨论技术问题?
“顾总……”
她慌忙想站起来。
“坐着说。”
顾衍之抬手虚按了一下,视线依旧停留在代码上,“你的顾虑有道理,但‘星云’的首要目标是极致性能。延迟是用户体验的硬伤,可用性风险可以通过运维手段弥补。参考SRE(网站可靠性工程)的原则,设计降级方案。”
他的话简洁直接,切中要害,完全是从技术角度出发的冷静分析。
苏妙怔怔地看着他,忽然发现,褪去总裁的光环和冷硬的外壳,他在谈论技术时,眼神里有一种纯粹的光芒,那种光芒……她似乎在哪里见过另一种形式。
一种难以言喻的熟悉感掠过心头,快得抓不住。
“我……我再想想熔断阈值怎么设定更合理……”
她有些结巴地回应。
“嗯。”
顾衍之应了一声,没再多说,仿佛真的只是路过时随口一提,端着保温杯转身离开了。
但苏妙看着他的背影,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
他那几句话,像钥匙一样,瞬间打开了她堵塞的思路。
接下来的几天,这种无声的“关怀”和偶尔的技术点拨变得频繁起来。
她发现她工位旁的垃圾桶总是清理得很及时。
她常坐的那把人体工学椅的腰托,被调整到了最舒适的角度。
甚至有一次,她凌晨趴在桌上小憩,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陌生的、带着极淡冷冽松木香的西装外套。(她吓得立刻弹起来,手忙脚乱地把外套叠好,放在一旁,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而他们之间,也开始从最初的完全沉默,变成了偶尔会有一两句极其简短的技术交流。
“数据一致性校验放在这里代价太大。”
“试试用版本戳和增量校验。”
“上游服务超时时间设置太短。”
“根据TP99(99%的请求响应时间)调整,预留buffer(缓冲)。”
没有多余的寒暄,没有超出工作范畴的对话,但就是在这一来一往的只言片语中,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在悄然滋生。
他们仿佛是两个在深夜荒原上独自跋涉的旅人,偶然发现了彼此的存在,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只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明白对方的方向和困境。
在这种寂静的、只有键盘敲击声和偶尔技术术语流淌的深夜里,那些白天困扰苏妙的流言蜚语似乎变得遥远而模糊。
她感受到的不再是压力和被审视,而是一种奇特的、被理解的安宁。
她甚至开始隐隐期待这些深夜的“偶遇”。
而顾衍之,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远处那个依旧亮着灯的工位,手里无意识地摩挲着保温杯。
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习惯在深夜工作时,留意一下外面的动静。
听到她敲键盘的声音,会觉得安心;如果太久没动静,会忍不住想出去看看。
这种陌生的牵绊感,让他有些困惑,却并不讨厌。
夜色深沉,城市沉睡。
宽敞的办公室里,两人各自守着一方屏幕,物理距离或许遥远,却有一种无形的、基于技术和理解的精神纽带,在寂静的空气里悄悄编织,越来越紧密。
一种惺惺相惜的氛围,正悄然破土,静待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