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需要极大的耐心极强的洞察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李士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1]

       ——学习语文需要极大的耐心极强的洞察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叶生杰  李士金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教学改革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三、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 生态 圣贤文化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号称“守正出新”,其论述秦统一之后之秦代文学却把《吕氏春秋》和《谏逐客书》作为主要内容,且因袭游编内容搞文字游戏导致表述问题。袁编分二节论述秦代文学,“第一节 《吕氏春秋》”,“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秦统一后内容只是在李斯散文的名下的“刻石文”,袁编称之为“体制独特的刻石文”。换句话说,袁编所论秦统一六国后的文学,只有李斯名下的“刻石文”。[2]袁编没有对这些石刻文作出具体分析,后文便云“从总体上看”。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半个世纪之前,其中论述秦统一后的文学内容还比袁编丰富,比如游编云:“秦有一些刻石文,如泰山、琅玡、之罘、会稽等处的刻石文,大都也出于李斯之手。内容歌颂秦王功德,形式则模仿雅颂,都是四言韵文,但多以三句为一韵。秦刻石文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但它是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影响。”[3]上文确认“秦刻石文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但作为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影响”,语言表达十分恰当。而袁编论述,几乎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气魄雄伟”,“浑朴为体”,什么“庄严”,“精深硕大”什么“颖锐”“收敛”,什么“变化多端”,“短小精悍”,什么“铺张扬厉”,“囊括并吞之气”,什么“考验事实”,“清峻为体”,李斯的石刻文真的如此吗!游编还论及“秦时民间”“歌谣”。袁编第三版2014年出版,与游编时间相隔50年之久,在论述秦统一后文学时竟然不如游编全面准确!郭预衡所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对秦统一后文学有较多之论述,其出版时间在1998年,袁编没有认真参考学习前贤同类著述,只是借用其资料大方厥词,导致错误百出。

学习语文需要极大的耐心极强的洞察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学习语文,真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极强的洞察力以及极端的思维逻辑能力。 语文也是一门关键的学科,是基础,是学科之首。语文,也是一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学科,它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来。我们对于语文,小时候总是被语文书所束缚,真的,觉得只要学好书上的知识,就是一种能力。什么修辞手法,什么语法,什么写作手法,答案似乎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在头脑中的语文,就是一种考试的工具,而不是用来学的什么的。学语文的目的,也是考试,也只是为了取得一个分数,从来没想过语文的用处。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是毒害了多少无辜的热爱文学的同学?哪怕是对人物形象,这种开放性思维的题目,也有固定的模式。哪怕是判断对错,回答好与不好,也有固定的答案。也许这就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吧。人物形象的简析,他有固定的答案,固定的技巧,固定的语言,固定的思维模式。更奇怪的是,许多人物形象简析的答案都可以用一个模版来作答。形容这个人的形象可以用到那个人身上,形容那个人的 形象可以用到下一个人的身上,放佛古代名家名士都是由同一个爹妈生的。当然,我不是批评和侮辱古人,只是觉得这样的语文,它学起来简直是在玷污中国学生的心理,玷污中国伟大的名家名士。举个例子吧。杜甫《望岳》中感叹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何我们答题时,必须作答杜甫有着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起的豪迈气概,抒发可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而不能批判杜甫不看清自己的实力与当前的状况,妄自尊大的胡乱一说?这人怎么能够一口气就吞下一个大胖子?杜甫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的心态放好,放在了一开始就要做大官,满足自己太过空想远大的抱负中,这样,不被免职才怪。杜甫也不反思自己为何被贬谪,还整天饮酒作乐,埋怨老天的不公平,埋怨命运的艰难。不得不承认,杜甫有过人的才智,无与伦比的努力与勤奋。年仅七岁就能作出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这样的诗句。并且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浴淳”。这些可能与他家庭状况有关吧。不过,他年幼也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他的才智与勤奋也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人无完人,我们难道在试卷上只是作答他的好,而不批判他的缺点?中国教育,语文方面确实失败。他一方面教育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另一方面又在试卷上固定学生思维,只说名家名士的好,而不论名家名士的缺点。这岂不自相矛盾?圣人无常师,孔子需郯子。哪怕圣人,也未必完美。即使你是诸葛亮,你也有失算的时候。即使你是孔夫子,也有不妥的地方。中国语文博大精深,怎么能在一张试卷上固定学生思维,体现名家名士的各种缺点与优点?更何况是毫无变更的试卷,一层不变的试卷。作为一名学生,也时常听到课改之类的文件。什么是课改?课改就是换汤不换药的考试模式。主题鲜明,答题技巧,都已经深入学生心灵,即使你怎样改变,也无法抹去这一点了。就像你的名字会跟随你一身,无法抹去。不说远了,就说作文吧,作文本该是一道发散性思维的题目。从高考恢复到今天,作文却成了一道格式固定,语言固定,思维固定,历史固定的题目。更有人说,天下作文大家抄。高考的语文,就这样在走着下坡路了吧。仿佛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一个无法走出来的黑洞。似乎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意义,也随之减少了。不得不说,考试制度是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古人也为了考取功名利禄而日夜奋战,悬梁刺股。古人精神可嘉,却不值得效仿。 全国上下,多少人考试,而上名次的却少之又少。这岂不在一步一步侵蚀中华儿女的心灵。你让那些差生或者发挥失常的学生如何是好?而高考,也是进入大学的敲门砖。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少了身体,我们哪有时间与精神去学习?哪有时间去争取所谓的大同社会?哪有时间去争取自由?说到自由,我不得不想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李白。对于李白,我有太多的话要说,却一言难尽。我们对他不感到陌生。从小就学习李白的诗句。从小我们就知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那是年幼,只是单纯的觉得读诗好玩,顺口。现在才明白,原来鹅的形象是高洁的,李白在自喻。当然,这就是所谓的借物喻人吧。语文之精妙,难以读懂。而李白,这个人真的崇尚自由?渴望自由吗?他曾经写过《梦游天姥吟留别》很出名吧,描绘的意境是那么舒坦,那么令人向往。什么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多美的一片仙境,可最终确实一场梦。梦醒了,什么都没有了,还抒发一句安慰自己的语言。看来,在李白的心里,梦很美,现实很残酷。李白想要的,就是梦那样的意境。我认为,那个梦中的仙境,就是皇宫,而李白想进的,就是去皇宫做官。尽管以前他也进过皇宫,做过一些列的官,却从未得到重用。李白需要的,是备受重用,是金钱与名利。而正因为未受重用,才选择追求他所谓的梦。所谓的自由,却又和《梦游天姥吟留别》相互矛盾?无论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论是彰显自己的寂寞与思念,还是凸显自己的报复,李白终究不算一个热爱自由的人。而真正追求自由的人,我认为是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无论是字里行间,还是深层含义,都为体现那种自由豪放的愿望,更没有追求利益与名利的思想。而陶渊明的身世,也体现了他追求自由,渴望自由的。陶渊明,才是真正的追求自由,追求浪漫的大诗人。至今无法超越。话又说回来,李白的一句话却深得人心。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然,学习语文,不仅要靠文学功底,还要靠各种各样的积累。学习语文,也有许多步骤。1学会学习; 2感兴趣学习;3有理想学习。倘若这三步做到了,语文成绩岂止体现在一张试卷上?其他科目按照这种做法,怎么能够学不好?即使在大学,这样的方法也同样适用。语文博大精深,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例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遵纪守法,追求理想。透过文学看人的品质与品性。理想是无价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等。这里,我不是说中国应试教育的不好,有利必有弊。中国应试教育虽然累,苦,却是公平的。是农村孩子走进城市的敲门砖,桥梁。最后,我想说,学习语文真的不仅需要我们那些课本上的文章,技巧,还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多读书,读好书。(经管1302班叶生杰051301038)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在中国文化中,龙当然是寓意深刻的,这与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公元2世纪许慎所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字典给“龙”下过这样的定义:“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古代的皇帝喜欢把自己与龙视为一体,尤其是在公元前49年之后,当时的皇帝命名他的即位年代为“黄龙之年”。其实,是龙还是蛇关键看人是否专心致志追求理想,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程颐论专心致志学习的重要。专心致志学习一辈子也不敢说已经“闻道”,何况有些人一辈子不学无术呢?看现在的官场上有多少人专心致志学习啊!喝酒早把头喝昏了。[2]个体生命必须激活美好的记忆,一旦被酒色财气冲昏头脑,还能有什么龙腾虎跃的非凡气势呢。

学习语文需要极大的耐心极强的洞察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参考文献: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李建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151页。 

[3]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34页。 

[4]参见李士金著《程朱言论精神分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68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66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16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36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4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43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29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7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18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7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70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2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6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95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8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