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
导读: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只能给孩子留下痛苦的回忆!
“央视一姐” 董卿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高大上又接地气的节目再次收获了无数的掌声。
在很多人眼中,董卿是幸福的。
但冷暖自知。
董卿在评价自己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时说,父亲对自己富有杀伤力的严格,使得自己总是忙于满足父亲的各种决定,而丧失了自己选择的自由,甚至于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
估计不少人会这么说:董卿应该感谢父亲从小对自己严厉到苛刻的要求,不然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但是,董卿用泪水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幸福”。
那么,董卿爸爸这种教育方法到底有没有借鉴价值呢?对孩子的教育该“严”还是该“松”?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不是“成功”的生活。
而人的幸福来自于对欲望的满足。
人是一种欲望动物,很少有人对自己现状十分满意的,包括一些百万、亿万富翁。
所以,作为父母在潜意识里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完成自己未达到的目标”,而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
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总是有不同的承受能力,如果将成人的“宏伟目标”压到孩子身上,势必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鸿沟”,甚至是情绪上的对立。
比如说,孩子只是希望碟个纸飞机火箭向朋友们炫耀,这时的压力只是如何制作好这个手工;而父母却想让孩子长大后当科学家,于是压力山大!
比如说,孩子只是想弹个吉他、拉个提琴讨女生喜欢,这时的压力只是如何学会这个技术而已;而父母却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于是压力山大!
比如说,孩子只是想通过画画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赞扬,这时的压力也就是参加个培训班而已;而父母一般都能联想到孩子将来是不是能发展成一个画家。
......
年龄阅历的差异使得两代人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目标差异”。
于是,父母认为是“对孩子好”的事,放在孩子身上就成为了一种“负担”。
那么,如何才能使孩子感到更“幸福”呢?
作为父母,不妨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设立合适的“成长目标”,不要让若干年之后也不一定能实现的目标带来的压力,摧毁了孩子现在的幸福与信心。
就像佛说:活在当下,才会有幸福的人生。
“幸福”不正是每个父母对孩子真正期望的目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