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举目无亲、走投无路,只好投奔了皇觉寺剃度为僧,希望能有一日三餐,不至于饿死荒野。他每日在寺里挑水打柴忙得死去活来,还经常受到老和尚斥责,受尽责难。不久,饥荒越闹越厉害,寺里无人上香、无人施舍,皇觉寺也到了无米可炊的悲惨境地,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放下手中的木鱼,各自云游四海化缘求生。就这样,当时年仅17岁的尝尽人世艰辛的朱元璋,只好离开了曾经让他遮风避雨的皇觉寺,托钵化缘、云游四方。
朱元璋一边托钵乞讨,一边四处流浪,先后到过合肥、河南、固始、信阳、汝州、陈州鹿邑、亳州等地,于公元1348年回到离别三年的皇觉寺。 在这三年中,他手持化缘钵,或夜宿屋檐下、或暂住桥洞里,就凭两条腿就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目睹了各地人民的艰难困苦,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即便是大雪天也难免露宿荒野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不怕天、不怕地的坚毅性格,同时也使他变得残忍无比、疑心倍增。
朱元璋在外云游四海的三年,正是元末农民不堪欺压四处揭竿而起的时期。
各个民族之间的冲突的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频出现,使得日益增多的灾民无路可走,他们流浪荒野,乞讨四方,为了活命,纷纷铤而走险举起了锄头、大刀,冲向元朝的残暴统治。
至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51年,颍州出现了“红巾军”,矛头直指残暴无道的元朝。接着,各地走投无路的饥民纷纷揭竿而起,吹响了扑灭元朝无道统治的冲锋号。
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土豪郭子兴等人起兵竖起大旗,数万百姓闻讯积极响应,聚集到郭子兴账下。二月二十七日,郭子兴带领起义军攻下濠州后,将濠州作为根据地,自称元帅,以号令军队。
不久,在皇觉寺扫地挑水受尽冷眼的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来信,邀请念佛不止但还是吃不饱饭的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希望他能于绝境之中找到一线生机。于是,在皇觉寺熬日子的朱元璋日夜兼程,去投奔了郭子兴的军队。
这一年,已经是朱元璋回到皇觉寺5年之后了,他在经过日复一日的敲钟打鼓之后,已经步入了二十五岁的壮年,到了开启辉煌人生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