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是怎么来的?
“中台”这个概念首次在互联网界受到关注,是2015年马云带领团队访问芬兰的一家游戏公司后,提出了“小前端,大中台”的组织架构方式,阿里人这种组织架构形式比喻成陆海空三军立体化协同作战。
同样是这家芬兰的游戏公司,2016年6月,腾讯以86亿美元收购了它84.3%的股权。其员工数不超过200人的,每一名员工人均贡献的估值超过3.54亿人民币。
2019年5月21日,腾讯召开了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会议上腾讯高级副总裁汤道生提出“开放中台能力,助力产业升级”。可见腾讯也把这种“中台”理念应用到了企业管理中。
“中台”常出现的场景
-
典型的就是阿里、腾讯等巨头们的组织架构,当然还有一些企业纯粹是为了蹭热度。
他们有很多中台的说法,比如业务中台、技术中台、服务中台、用户中台、计算中台等。
基本上都是为了显示自己公司的实力,具有强大的中台能力,可以服务的更好,让客户放心。
其架构理念无非就是“解耦”、“复用”。
最终目的是:用最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
但是,这种架构方式并不适合小规模、人力资源弱的企业。因为如果规模不够,解耦会浪费很多资源,业务规模又达不到复用的程度,最终必定会失败。
-
软件开发架构
我们经常会说客户端开发、服务器开发,这就属于软件开发架构;还有前端开发、后台开发;最近半年新出现了“中台开发”的说法,这是一种的新的开发架构,是前端开发、中台开发、后台开发的意思。
这个新架构的出现,得益于前后端的分离。之前的开发,前后端都是在一起的,部署也是要部署到一起,因为前端动态页面里面有后台的代码。
其实自从jquery出现之后,就可以实现前后端分离,但是实现起来成本太高了,现在一些新的前端框架满足了这个条件,所以现在出现了“中台开发”。
“中台”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上面的应用场景我们可以看出,“中台”这个概念可以应用到很多的场景,一些大饭店的后厨说不定也可以有个中台,也有可能已经有了,只是不这么叫。
说白了,“中台”是前台的支撑,后台的前盾,其核心理念是“解耦”,解耦可以使得职责更明确、注意力更专注、服务质量也就更高。
具有中台的架构,是更高级、更科学的一种架构。
关于“中台”的思考
首先,回到那家游戏公司Supercell。
Supercell是一家典型的以小团队模式进行游戏开发的公司,以2到5个员工、最多不超过7个员工组成独立的开发团队,称之为Cell(细胞) ,这也是公司名字Supercell (超级细胞)的由来。团队自己决定做什么样的产品,然后最快时间推出产品公测版,看看游戏是否受用户欢迎。如果用户不欢迎,迅速放弃这个产品,再进行新的尝试,期间几乎没有管理角色的介入。团队研发的产品失败后,不但不会受到惩罚,甚至还会举办庆祝仪式,以庆祝他们从失败中学到了东西。
不知道马云为什么会从他们公司的管理模式,整出来个“中台”的概念,反正我没有看出一点点中台的意思。
这典型的是敏捷开发的架构模式,我知道Google、亚马逊都有用过这种方式。这种组织架构方式里面有太多的理念在里面,比如独立、自主、沟通协作、产品成败的价值观等。
对于“中台”的解构理念,其实很多年前的编程思想(面向对象)里面就已经有了,做过软件开发设计的都知道,在设计软件的时候,解耦有多么的重要。
所以,“中台”并没有啥新鲜的,用在组织架构、企业宣传上,不一定是明智之举。至于软件架构,“微服务”、“全栈”、“Devops”,这些更有意思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