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说:
世间诸物,犹如花冠,聚少散多;又如花开,转眼已失芳华。
人们很容易“以物喜,以己悲”,人们遇花开而得欢喜之意,遇花败而得悲伤之情。
人就是这样,很容易因为外界的环境而得喜悲忧哀之情。
有人会说,这不很正常吗?拥有复杂情绪才证明是人啊。
人是拥有复杂情绪,但是,这些情绪不加控制,就会演化为一系列不好的结果。
《学经》说:
世间诸态,唯喜悲忧哀无常也。喜之欲得,欲而不得,则生忧怨,怨有不消,是聚为恨矣;悲而欲弃,弃而不舍,则生忧患,患之良久,是生恶行矣;忧其得来,恐其离失,则生惊妄,妄有不消,是疾为病矣;哀之易逝,思而无有,则生哀惧,惧而不为,是生新哀矣。
喜悲忧哀会使人生恨、行恶、生病和陷入无尽的哀痛。这里面有着一层层的逻辑关系。
有人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举个例子:
我们爬山,目的都是爬上山顶,站在山顶上眺望,感受一览众山小的那一刻才是最终目的。
但是,当我们把整个上下山的过程的时间轴拉长来看,登上山顶只是整个过程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十分之八九是上下山的过程。
只把登上山顶作为如意之事的话,那么,其他的十之八九上下山的过程,不就是显得兴致不足了吗?
喜悲忧哀本是无常的,而悲忧哀明显要多于喜,而人们却只想得到喜,只在乎喜,而忽略了悲忧哀却也是常态。
再加上自身认知不够,执念太深,就会使自己身心不安,心神困扰,时间长了就成了心病。
我们怎么识别这些问题呢?
需要内心清净。
如何做到内心清净?
一个心法:
观世常态,而不自扰,得喜悲忧哀,不以为怪。
当我们保持内心清净、平静,对喜悲忧哀的情绪去留无意,我们就能比较好的保持自身的状态稳定。
有人会说,清静能够很好的洞察自身的情绪,但是略显被动,我们能不能有稍微主动的方法去解决喜悲忧哀的情绪呢?
我们所有的喜悲忧哀会导致诸多不自在,诸多困扰,其关键不在于外界,而在于我们自身。千万不要妄图消灭自身喜悲忧哀的情绪。
因为,人是有七情六欲的,而七情六欲是无法消灭的,七情六欲盛就会有执念,而执念盛则喜悲忧哀也就会盛。
世人都觉得人的爱恨无常,其实,并不是人的爱恨无常,而是人的贪、痴、妄之心过于旺盛。
所以要修身正行,要消减自身的贪、痴、妄。
至此就找到了人喜悲忧哀的本质原因是因为贪、痴、妄。
世间疾病,凡知源起,自得其治。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有效。
如何消减贪、痴、妄?
取和美,消执念,自损其贪,以消其苦,自让其位,以减其厄。
和美之心可以很好的消减贪、痴、妄之心。
所以,要解决我们的喜悲忧哀之心,就要消减内心的贪、痴、妄,而消减贪、痴、妄的方法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