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听了一耳邓紫棋的《差不多姑娘》,突然就开始了长达1个小时的自我探索,听起来有点可笑,可认真想想上次问自己:最近怎么样,我想要怎样的生活,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年少答案我想大多应是积极的,那现在呢是否真的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
- 什么时候有了转变的呢?是发现自己就一普通人的时候?开始对生活妥协,做着一份似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坚持下来的差不多的工作,不能满足期待却足以温饱,随后遇见一个差不多的先生,他们说到了年龄了,然后你就成了家,似乎生活又找到了新的期待,看起来一切如意可你却好像觉得对不起那个年少的自己。才惊觉自己对普通人的定义好像出了问题,“普通人”不能是自己否定自己的借口,不应该是接受自己的失败的理由,我想就当它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满足世界运转规律的同等个体应当肩负的责任,或许平凡但要相信自己是独特的,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主角,生活冷暖自知,逐年成长,工作是生活里占比很大的部分,曾听说过类似这样一句话,工作不应该是理想生活的代价,工作是一场修行,去学习去磨练去积累。我觉得含有工作的生活也是一场修行,去认知,去表达,去积累。你热爱拼搏喜欢不断挑战的状态,我喜欢平静规律的状态,终归要寻求内心的安稳,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
-
有的人在年少无畏的时候就明确了自己的远方,那样坚持着奔赴着,就像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太阳,炙热滚烫,有的人呢一直在路上也在坚持着奔赴着即使自己的远方看起来像是任何一个可以停靠的地方。很难说谁更幸运些,感同身受这种事毕竟很难真实存在,如果人的一生是一个从下笔开始就无法撤回的线,有幸与另外的线交汇一段,而这窥见的也只是它其中的一个段点,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们终归是要对自己负责的,至于文章开头的问题我想可能处在一生的状态里都没有稳定的答案,但是它会偶尔去刺探我的神经,告诉我自己如果不是我想要的那我要做的应该是及时调整,没有叹息没有焦虑,愿你得偿所愿,若不能愿你平安顺遂。
微信图片_2020031717045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