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颁奖季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体制模式,在经历了“好莱坞性侵运动”的风潮,“奥斯卡太白”后,多数人嘲讽其价值低下,面对 90 岁的高龄和时代的变更,奥斯卡也已然走入了缓慢的颓势期,当市场商业与艺术挂钩时,电影节的纯粹已显然大打折扣,但纵观戛纳和威尼斯以及柏林,都陷入了这样的尴尬境遇。话题才是电影节的卖点,而并非电影。可在时代商业性的压迫下,所有的电影节都在做妥协,但妥协下,能将电影性质做到最大才是根本,创新和关怀,才是电影艺术发展的趋势。
而在好莱坞为期三个多月的颁奖季中,圆桌会议是最具内容性质的。
它不同于颁奖典礼,用娱乐和奖杯来填补影迷的好奇,其实“最佳”本来是不存在的词语,耗费上万人的精力才选择一部电影代表奖项的价值,说起来似乎很荒谬,但我们需要这样的刺激来引发人们对于电影的热情,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奥斯卡还是三大国际电影节,历来最佳都有其象征性的意义,少数入围电影会脱颖而出成为影史经典。可对于独立思考的影迷来讲,“最佳”造成不了影响,自我的认定才是最重要的,这会直接性地影响你看片的思维和选片的风格。
我喜欢看圆桌会议是因为我可以看到很多演员或者导演们的自由谈论,他们什么都谈,谈电影和演员的联系,谈电影和戏剧的区别,谈自身创作的过程,谈社会和名人的影响,谈电影艺术的美妙之处。可以说,这是一个创作者酝酿过程的大集合,你可以看到很多有趣和深度的探讨,这是你在电影之外所能够汲取到的能量。
其实质性是为了让人们更加快速了解到他们在各自的代表作上对自己的看法和拍摄过程,我认为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电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起码在中国,我们看不到电影人对电影行业的这种热忱,在好莱坞,它有自己一套完整的体系,但它同时保留了一部分自由的抒发。
讲电影行业系统的运作全然是因为看到奥斯卡收视率每况愈下的感慨,无论奥斯卡是否存在偏见,它都是电影人的狂欢,全世界仍然会把“奥斯卡”高高挂起,名声在外是它的最大优势,但电影行内人却更应该重视电影的品质,发展类型片和独立电影,让更多新导演得到应有的机会和褒奖,从而提高人们对电影的热忱。
《爱恋》正是这样一部电影,独立系,讲述种族爱恋。
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作为一部独立片来讲,它已经大获成功,导演 杰夫·尼科尔斯 也得到了赞许,但看过的人并不多,可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舒适感,它如此生活意象化,仿佛就发生在你的身边,形成一股暖流萦绕在心头上,久久不能散去。
背景发生于 1958 年,那时候美国仍然存在着种族隔离政策,每一个州的法律不同引得了很多黑人遭到歧视,不同种族不允许结婚,而两个主人公居住的弗吉尼亚州便是如此。一个白人男性,一个黑人女性,成长于此,相爱于此,但却因为命运的安排,他们不得不为此而饱受挣扎和困苦。
其外,这部电影由真人真事改编,男主人公叫理查德,女主人公叫米尔德里德。
本片的叙事和拍摄手法完全不同于其他较为主流的种族主义题材,隐忍克制,安静内敛,仿佛不像是一部美国电影,更像是一部亚洲和欧洲电影。 我看电影通常喜欢用多个角度去看待,此次我将尝试用男女主人公各自的视角去带大家走进那个饱受种族歧视,残酷的年代。
女主角篇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把特写定格在了一个黑色皮肤的女人脸上,这个女人喜悦而紧张地说:我怀孕了。
这是一个生长在美国东部黑人地区的女人,家里父母和姐姐都踏实安稳地在这里生活,和大部分黑人一样,他们在土地上辛勤地劳作。米尔德里德也是如此,但她却和一个白人相爱了,并且怀上了他的孩子。
她在一个懵懂的年纪和一个白人相爱,所幸的是他的丈夫很爱她,两人质朴的情感在这片土地上萌芽,对于对方的求婚,她毫不犹豫,甚至愿意冒险和他一起跑到另一个州去结婚。
然而她明白,这段婚姻会因为政治和法律而不被认可,他们居住在一起没多久就被抓捕入狱,那时她还怀着孩子,在监狱里呆了整整一个星期才被保释。但她内心似乎很坚定,她爱这个男人,不分种族,也不管法律,她愿意为他承受可能比对方更多的痛苦。
夫妻俩要接受弗吉尼亚州法律的制裁,他们不得不去到华盛顿,在那儿他们可以自由生活,可以不用每天担心受怕。但这一切,都不是他们想要的,米尔德里德内心很不安,她无法享受这一切,因为这里不是故土,这里没有家人,她的姐姐因为丈夫把自己带走而痛哭,她的孩子在城镇里得不到本应该有的自由。她望着眼前这一切,内心无法平静。
米尔德里德在自己的观点上是主动的,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同时在丈夫面前她又是被动的,因为她尊重这个男人的想法,只因为她爱着他。
她甚至写信给当时美国总统肯尼迪,希望他能够解决这样不公正的对待,好在这一切都被美国自由协会所看到,他们派律师和她交谈,律师希望通过他们的事迹改变这一政策,这注定会引起轰动,甚至会改变很多人的现状,但实际情况,却并不容乐观。
现在我们谈到种族歧视,仍然有些后怕,但我们却又会因为历史的残酷而选择不将过多的感情投入到现代社会上,说到底,这个社会是很冷漠的 。
终于有一天,儿子不小心出了车祸受伤,她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喧嚣。于是她说服了丈夫回到弗吉尼亚州,并且希望律师们能够帮助她。回到弗吉尼亚州,他们仍然要避世生活,远离人们的监视。她的表哥为他们找到了一处农场,那里有大片的麦浪,离城镇很远,对于她来讲,这里是她心生自由的开始。
男主角篇
理查德,这是一个非常朴实善良的男人,他选择和一个黑色皮肤的女人相爱甚至结婚,这都不是冲动。对他来讲,这是一份责任。一个男人在不顾法律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坚定自我,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况且,他们安分守己,只是不被自己家乡的法律接受。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非常有棱角的男人,他不善言谈,生活的地方住的全是黑人,而工作的地方又是白人,他很矛盾,他当然会像普通人一样害怕世俗的眼光,但他也很爱他妻子,他一直坚守自己的理念:我只想照顾好我的妻子。
他最初并不看好自由协会委派过来的律师,就像他不相信法律政策会改一样。说得实际些,理查德很刻板,他因为被捕入狱而时刻变得警惕小心,他害怕车后面是警车把他的家人带走,他害怕同事因为妻子被登在报纸上而向他投来的异样目光,他甚至从不敢看记者们的摄像头,那会让他无所适从,甚至觉得像被曝光。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家庭为中心的男人,白天出去踏实工作,晚上回来陪家人吃饭。但他内心又很敏感脆弱,他觉得自己没有尽全力保护好家人而痛哭,对于他来讲,平凡的生活就是他所向往的,对妻子,他从来都是顺从,他尊重她所有的意见,我可以看作这个男人是完美的,起码对家庭,他从来都是全力以赴的。
理查德不善言谈,却很细心,他对妻子的每一个眼神动作都很了解,这也是他对爱情的一个理解。电影中有好几幕都极度细节化,理查德看妻子的眼神,温柔而急切。
爱永远是可以超越一切的,无论种族肤色,无论年龄性别。这是人类进程的必须过程,历史纵然残酷,但它也有温柔的一面。十多年的抗争让这对夫妻终于得到了自由,他们的平凡铸就着伟大,那些越看起来不起眼的人往往都会做出超越常人的举动。其实他们只是在为自己而抗争,这无关使命,只关乎他们自己的命运。
这部电影的好在于它没有站在一个制高点去宣扬他们的事迹,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来凸显夫妻俩在动荡的环境下对于各自情感的依恋。既没有高谈阔论的台词,更没有潸然泪下的场景,有的就是你所看到的生活细节,就像发生在你身边一样,这种感觉非常缓慢,非常柔和,像幅油画一样。
不但风格细腻温吞,就连台词也少得可怜,多半时候都是通过近景和特写来表达主角们内心的想法,于是,我们有了更多思考性和空间性。
全片基本上是由鲁丝·内伽主演的妻子而带动感情,她的表演细腻温婉,坚强动人。
而《爱恋》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 全新的乔希·哲尔顿,他抛弃了以往暴戾野性的一面,完美地演出了一个普通男人的克制隐忍,对妻子执着的坚守。相比鲁丝·内伽的细腻,哲尔顿的不动声色像把利刀一般插入了我的心脏。
电影结尾给出了注释,理查德和米尔德里德没有选择回到自己所追求的故土,而是在那片农场,盖了一栋新房子,和自己的三个孩子,幸福生活在这无拘无束的宽阔边境中。直到 7 年后,理查德被酒驾司机给撞死,米尔德里德也一直没有再嫁,她一直生活在那儿,之后也甚少接受过访谈,直到她快去世前,她才接受采访说了那么一句话:我想念我的丈夫,他一直把我照顾得很好,他做到了。
这是多么简单却安心的一句话啊!对爱情的定义是什么?他们心中很清楚,正因为饱受历史的压迫他们才会去寻找一种新的庇护,那里会有他们重新开始的一切 。
摘自现实生活中夫妻俩和孩子们接受《生活》杂志拍摄的一系列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