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乌托邦》
作者:托马斯·莫尔
成书时间:1516年
出版信息: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版
乌托邦美好,大家都知道,但实现乌托邦很难,大家也知道。
难在哪儿?我想,两点:资源有限、欲望无边。
但无论可行与否,我们应该看看,托马斯·莫尔,这位反感于英国当时“羊吃人”的现实,这位“都铎”时期的律师、大法官、政治家,这位人文主义者、制度设计师,给出的是怎样的方案。
空中楼阁并非全无价值,那可以给予我们,这些地面的造屋者,以启示。
首先,资源问题
资源中最重要的:土地。乌托邦是一个岛国,全国由五十四个城市组成,每座城市有固定的六千户,每户10到16人。这样算来,全国一共是三百到五百万人口。对标环境良好的崇明岛,其城市人口密度,只有崇明的一半。每户是三层楼房,前面临街,后面花园。直观感受,乌托邦的人均土地资源充足,住房条件不错。
关于经济生产,全国以农业和城市手工业为主,几乎每户都会从事某种手工业生产,农业则由城市人轮流完成。所有工农业生产所得,交予国库,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完全的计划经济。衣服基本是每户自制,颜色、样式统一,数百年不曾改变。外出则是步行或者牛车(去政府领用)。吃穿住行的问题,都很好地,被很有计划地解决了。
因为人口有限、生产有序,在完美的国家计划之下,乌托邦的物资充裕,能完全满足“按需分配”的制度设计。
有人会问,即便风调雨顺、国境安宁,人口的增加或减少,会从根本上造成很大的生存和管理问题。对此,乌托邦给出的方案是,人口增加则“向外殖民”(具有侵略性);人口减少,则从外召回之前出去的人,此外,似乎还可以通过引进外来人口,包括干活的奴隶,来解决。
其次,人的欲望
再丰富,物质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说服乌托邦的人民,把个人对于物质和精神的欲望,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这也是乌托邦可能存续的一个关键。
关于宗教。
在乌托邦,信仰自由,但可以看出,乌人基本都有宗教信仰。虽然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一种类似天主教的一神教占主导地位,民众信仰坚定,教士地位尊崇。
乌托邦的良性运转,依赖于所有民众,其高度的道德素养,这一意识的普遍存在,主要来自于宗教教义。“灵魂不灭”、“善恶相报”为人深信。对于无此信仰者,乌托邦人从根本上并且是公开的反对。这样的人被认为“几于禽兽”,除了法律惩罚的忌惮之外,这种人将会恣意妄为、无恶不作。对其处理则较为温和,除了剥夺一些受赏的权利外,并不会施以处罚。
由此可见,虽然乌人的宗教相对理性,但维系人心道德规范的实为宗教而非理性,一旦失去了宗教的依凭,乌托邦的社会道德基础,便会随之崩塌。
文化教育。
每天,按规定的六小时工作以外,大家在公共食堂吃饭,聆听长者的教诲,业余时间,听音乐、聊天、锻炼身体,娱乐活动都是积极向上的。固定的时间里,大家一同去教堂,唱赞歌,念诵祷文。在获得批准下,也可以外出旅行,但仍必须完成额定工作。
可以说,乌人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尊老敬贤、简单节制、积极快乐的文化氛围。至于未成年人的教育,书中没有直接的体现。
关于法律。
总的来说,乌人更多是一种朴素的善念,而非契约精神,尤其在国与国之间。在他们看来,坏人会利用契约,而好人则不需要契约。
当然,乌托邦国内是有严格法律规范的,从相关内容看,乌人的法律承担了相对较多的对于维系社会道德规范的重任。比如,对于所谓的“生活放荡”之人,按律会被逮捕法办,对于破坏夫妻关系,重犯者则会被判处死刑。重罪犯将被罚做奴隶,进行劳动改造。(乌托邦的奴隶,主要来自于本国的罪犯和别国的死刑犯,因其并非世袭,似乎也非终身,所以被称为劳动改造者可能更为合适。奴隶主要担负那些苦活、脏活,包括屠宰等“不洁”的工作。)
关于驯服人的欲望,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刻意地贬低金银、珠宝、华服盛装。因为物质按需分配,所以金银在乌国内几无实用性。所屯的大量金银,被制成“粪桶溺盆”P67,金饰为奴隶和罪犯专用。珍珠宝石,只是孩子的装饰物,长大后,即被当作幼稚玩物而丢弃。
几对矛盾
毫无私产vs家庭的存在。
乌托邦的最大特色——无私,不仅没有任何私产(连房屋都是定期轮换),似乎也没有隐私一说(甚至各家家门不关,“任何人可随意进入”P52)。但乌托邦是有家庭存在的,既然有了“自己的”家庭,绝对的无私似乎更难做到。相较于另一个较早版本的乌托邦——“理想国”,那里的共有制度只局限在没有小家庭的护卫者,这一个群体之内,那种制度设计似乎更为可行。
对内的善vs对外的恶。
当人口过多时,乌托邦便向外殖民。虽然书中强调,乌人所占的,在之前是荒地,但那毕竟属于别人。如果原主不肯接受乌托邦的文化和法律,那么就“出兵讨伐”P60。书中另外部分,也体现了乌人在对外关系中的“自信”和“强势”。反观国内,乌人互相之间,可谓是充满了关爱和体恤。这样一种矛盾的行为似乎很难在同一人身上达成统一。当然,对外关系更多是国家行为,这同个人还是有区别的。
视金银如粪土vs大量金银用以支付雇佣兵、收买敌人。
金银的价值,早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作为异类,乌托邦在国内刻意地营造对于金银的鄙视,但在对外交往中,又无法免俗。于是乌托邦会使用大量金银去支付雇佣兵、收买敌人。这样的双重标准,如同上面提到对内的善和对外的恶,都需要非常手段加以维系,想来难度不小。
对外来文化知识好奇又好学vs长期保持本国的制度与民情。
对于外来文化知识,乌托邦并无特别的审查机制。乌人聪明而好学,新知识掌握很快。乌托邦的文化和制度,可以说是“鹤立鸡群”,这样一个特例,已经存续了一千多年。很难想象,对于外来的文化思想不加过滤,如何能够这么长时期地保持乌托邦的制度与民情不被影响乃至腐蚀变质。
当然,你会说,既然是“乌托邦”,难免有矛盾。我想,作为一种“美好的”社会制度设计,我们应该对其品评,给出建议,以期,让莫尔的“空想”,距离落地更近一些,让莫尔的“人文情怀”,更多地照进人类现实。
完
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