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
解读:智宣子是周威烈王时期晋国实质上的国君,智、韩、赵、魏四大家族之首。智宣子死后,他的儿子智襄子执掌政权。在讨伐卫国后,智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三位在蓝台宴会。此次智伯没有请赵来的原因是因为韩魏两家关系好,先拿下他们两家,再一起对付赵氏。
文【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智伯是如何戏康子而侮段规的?
智伯在蓝台上设宴款待韩、魏。酒至半酣,智伯让人取出一幅画,放到案几之上,和韩虎一同观赏这幅画——《鲁卞庄子刺三虎之图》。画上题有几句话:三虎啖羊,势在必争。其斗可俟,其倦可乘。一举兼收,卞庄之能!
卞庄子是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彼有勇力。卞庄子刺虎事件,在《史记·张仪列传》中有记载。
智伯一边看画,一边戏谑地对韩虎说:“我曾经翻阅各种史书,在各诸侯国中,和你名字一样的人,齐国有个人叫高虎,郑国有个人叫罕虎,现在加上你,就可以凑够三只虎了。”
把韩虎比作被杀死的老虎,那么,谁又是卞庄子呢?
不管智伯有没有把自己当作卞庄子,借名字的由头,把韩虎比作被杀死的老虎,本身就是对韩虎的不尊重。
这时,站在旁边的段规看不过眼了,站出来对智瑶说:“按照礼仪的要求,不能够直接称呼别人的名字,这是很忌讳的事。你却偏偏这样戏弄我的主公,是不是太过份了?”
段规天生矮小,站在智伯面前,头顶才到智瑶胸口的位置。
智瑶用手拍了拍段规的头顶说:“你个小蛋子儿,你懂嘛呀?也敢多嘴多舌。这儿哪儿有你说话的份儿。那三只老虎吃剩下的渣渣,不会就是你吧?”智瑶说完,得意的拍手大笑。
解读:智襄子在宴席中戏人君相,暴露了智襄子做人的诸多问题。如:狂妄自大、口无遮拦,得罪人了都不自知。由此可见智伯是一个“外王”的储君。
(启示:“做事之前先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别人留一个好印象,不树敌。)
【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解读:智瑶性格缺陷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说话不讲究;二是不善于纳谏。
(启示一:不是你感觉你没有得罪人,而是投射到对方心里有没有让别人为难?生活中你想表达的是A,要保证接受者接收到的也是A才对。
启示二:我们身边如果有像智国一样在你犯错误时及时指出的人,这种人可交。)
【对曰:“不然。《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解读:一个人屡次三番犯错误,结下的仇怨岂能在明处?别人没有表现出来是有所企图。
愈是能力超群,愈要低调谦卑。愈是位高权重,愈要谨言慎行。
智瑶就是“祸从口出”的典型。
(启示:“故君子能勤小物”,地位越高的人越对下面的人有礼貌。言行举止超逾期,君子有格局,没必要拉低自己。越底层的人越需要尊重。)
文【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蚋(ruì)、蚁、蜂、虿(chài),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启示:以智襄子戏人君相为鉴,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与人交往要知道,仅仅待人以诚够不够呢?显然是不够的。除了待人以诚以外,我们尚需做到谨言慎行,“谨小物”。充分尊重他人人格,甚至是自己的敌人。)
思维延展:
1、智襄子的不足
其一狂妄之大, 戏人君相之后,属下劝谏,他还口出狂言:“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其二,势大气粗,目中无人。因为是实质上的国君,又是四大家族之首,根本不把韩、赵、魏三家“兄弟”放在眼里。其三,生性轻浮,口无遮拦。晋国三位重要人物一起宴会,本是一个“外交”活动,外交场上无小节,怎么能随意辱人君相?其四,浅薄无知,鼠目寸光。戏人君相后,属下竭力提醒他,而且解说道理充分,照理应该引起重视,早作提防。但智襄子却当作了耳旁风,不屑一听。
有此四短,不大祸临头才怪!
2、如果你是韩康被侮辱了你会怎么做?
夸他! 欲毁之先捧之,通过让他迷失自我,做出错误的判断。
最好的办法就是“扮猪吃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