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本她的作品之后,对《寄居者》当中塑造的酷酷的有点坏的姑娘,觉得很是意外,原来她也可以如此玩世不恭,任性妄为。曾经笔下的王葡萄,多鹤,都是充满苦难依旧乐观的女性形象。而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末被多国占领的上海滩的May,家庭颇为富裕,略有姿色和才情,在美国出生,成长在中国,被希特勒迫害而不得不逃难到上海的犹太人彼得一见钟情。
这是一部大气磅礴置身于法西斯战争,日本侵占上海期间发生的故事。关于爱情,关于阶层,关于救国,关于人性,表述的风格让人爱不释手。在满目疮痍,但又灯红酒绿的上海,居然上演着各种阶层,有关生与死的挣扎,纸醉金迷的享受。他们处于同一个城市,当下却是浑然不同的命运结局。相同的是,于逃难至此的人和本地人,他们都属于寄宿于别处的人,没有国家的依托,家的呵护,每个人都是被凌辱的对象。
沉迷于爱,会让人迷失,直到最后费劲全力抓在手里,才发现它并非是原本的模样,只是一开始将它幻化成完美无瑕的形象。人,大抵对想象当中的东西会趋之若鹜,甚至不择手段。May,就是其中一个。
(一)居有定所,依若浮萍
阿玫的祖父曾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在街上就像清洗病毒般被冲力极大的水柱冲洗。在那个时候,人被严格分成三六九等,白种人,有色人种,犹太人,中国人。玫的祖父勤奋,吃苦逐渐在唐人街有了一定资产。她的父亲是祖父唯一一个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儿子。因回到上海,伯父们为其置办了家产。一栋洋别墅,外观不甚豪华,却不失身份。因母亲在其十二岁的时候去世,父亲娶了一个比她仅大六岁的女子,所以对她的苛刻,冷落,不屑等,不一而足。母亲努力地将她培养为一个弹钢琴跳芭蕾有涵养的姑娘,她却时常想突破亲人赋予她身上的束缚,表现出一股放荡不羁的戾气。
也许正是姑娘那种凡事玩玩的态度,什么都会一点,但是又不精的样子,才被一位凡事都能做的完美的犹太男人所深深吸引。她,游走在珠宝店,淘货店,过着小资的生活。而彼得,曾经是富家公子,被教养得礼貌,博学多才。犹太人天生对于未来的绸缪,所以学了一身的本领,以便在未来一无所有的时候还能靠自己的一技之长谋生。彼得就是这样被父母教授的。
两个人身上,有相似,彼此相吸的东西,比如,两人的技能都是被父母说要学的。两人迅速确认关系,爱之深切。战争让这座城市变幻莫测,物价飞涨,钱币贬值。哪怕没钱,也依旧去浪漫地约会。周边的一切诸如疾病、死亡、战争、贫穷、饥饿好似在约会地一刹荡然无存,存在的就是眼前的具有魅力想一辈子在一起的男人。
然而,一个属于异国寄居在上海的犹太人,一个国土是中国却又被各国割据拥有美国国籍的上海女人,因为这场持续多时的战争而居无定所,祈求得到庇护,能够有所倚仗。可是,真的又能得到多少保护,不得而知。人,习惯将拥有一处居所误认为就是属于这里,大多数时候都是自欺欺人罢了。就像这动荡的年代,哪怕你是上海人,又如何?不照样被日本人所欺凌。被视为人上人的美国人,在日本与美国决裂之后,也依然要隐藏身份。
身份,才是在这乱世中能够幸存的筹码。
(二)爱,是执念,也曾不择手段
阿玫将杰克布从美国骗到上海,甚至牺牲自己,只为将他和彼得的身份置换,从而瞒天过海将彼得从即将被杀戮的上海拯救,两人到美国过上幸福的生活。
从第一次相遇,就在预谋。惊呼阿玫的心思缜密,也惊讶于他对那个犹太男人爱的浓烈。哪怕从美国带回来的那个男人身陷囹圄,被殴打近残,她也不曾心软过,救他出来纯粹是因为要通过他拿到护照,才能实现她曾经梦想过一百遍的美好生活。
其实,如果刨除那些男人,单从女性的角度而言,还是很喜欢阿玫的。随性,恣意,生活很是有滋有味,上海虽然硝烟四起,依旧该小资小资,不愿意委屈自己。大致是因为从小到大父母呵护的结果,在美国,母亲哪怕吃糠咽菜,也要让她学习高雅的艺术,就完全当公主培养的。因此,她对于生活的品质和感受,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从来没有沾染小市民的市侩习气。曾经收藏的物件,买的衣服,都可以成为变卖的对象,对什么都不留恋似的。父亲的书籍,房子,都视若无物。唯独对那个男人送的任何东西都爱如宝贝。拥有过最好东西的富人人,其实相比穷人更容易对物质的东西放手。
然而,将这个21/22岁的女孩子置身到两个男人当中,就觉得她伪装得挺好,游刃有余地辗转于自己所爱及爱自己的男人身边。鉴于此,又回到长久在讨论的问题,到底是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还是和爱自己的人在一起。对于一个自恃有美貌和才华的人而言,大多数女生都不会委屈自己,会选择自己所爱的。曾经的孤傲,在这个人面前消失不见,呈现在眼前的总是那个患得患失,生怕会被遗忘的姑娘。而在那个爱自己的人面前,却是无所忌惮,说话口直心快,不顾及其他。
是否适合长久地生活在一起,不仅是两人生发的情愫,享有的浪漫,而是生活点滴的关照和在意。恋爱,将自己伪装成一个互相欣赏的样子。稍微触碰真实,竟然不以为真。事实上,想象当中的样子,是如此经受不了风吹雨打。
阿玫想象当中的彼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博士,钢琴弹得好,又是医生,善良,稳重。当她知道彼得也像那些无良奸商一样趁着国难,囤积物品,倒卖药品,暴利谋财,她劝解了他。因为阿玫讨厌那些无良奸商,在中国民众生死存亡之际,还要欺负自己的同类。当彼得还在继续做这种生意的时候,她再次劝解。彼得表示,在两人一起离开上海前,这是最后一单了。
虽然中间发生了很多变故,阿玫还是不改初心地依靠杰克布对她的信任,将护照骗到手。
当读到阿玫接受了杰克布送她的求婚戒指,而杰克布却因为向新四军售卖犹太人研发的军械,被日本人发现,并且在追捕他的时候,以为阿玫终于能够领会到这个平时痞里痞气的男人心中仍有的善念,对此心疼,而不会离开。可是,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带着彼得去向上海的码头,打算悄无声息地消失,让杰克布不知发生了何事。
看透,甚或彻底地失望,总是源于那么一件原则性或者发自人性最纯正的事情。
阿玫,知道了那个如此斯文、前程远大的彼得,那晚在医院担心自己倒卖药品的事情被枪误伤的清洁工被散播出去,没有对他施以援手,却欺骗她是没救活的真像的时候,在即将上船的那一刻,她终于奔向了那个真正的自己。
伪装,让感情如花般绽放;执念了两年的感情,终以幻象破碎而告结。
一段岁月,我们也许都经历过这样不顾一切的爱,不管硝烟战火,生死离别,只是想在一起。
庆幸,阿玫终于能够识别人性,不被表象所迷惑。无论身在何处,都是寄居在别处。唯有心的依托,才能久靠不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