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的现代艺术史——《现代艺术150年》

照片里的男人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浅蓝色衬衫,每一个扣子都扣得整整齐齐,站得十分笔挺。与其正式衣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那戏谑又顽皮的笑容,狡黠的眼神透过眼镜,像是刚刚出了一个无人能解的脑筯急转弯一样得意。

他就是威尔.贡培兹,生于1965年,被称为会说“单口相声”的艺术评论家,曾被纽约《创意》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有创意的50位思想家之一。

他所著的《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的故事》,读来颇有些像作者照片上的形象一般——既有现代艺术史中严肃认真的知识与讯息,又充满着故事与戏说。

著名艺术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在序中称过去从未读完一册艺术史论著,却完整读完了这本书,并称赞其文字引人入胜,令人经久不忘,“读到了现代艺术史的累累经纬”。

艺术在普通人眼里总有着高不可攀或是难以理解的标签,每一个人在面对艺术品时所要面对第一个问题通常就是理解。但大部头的书籍总是让人望而生畏,一串串高深的专有名词艺术术语艰涩难懂。

如何将严肃的学术史论讲述得更生动有趣,以新的语言向大众传播和普及艺术知识,多年从事媒体与传播工作的威尔.贡培兹显然深谙此道。

这正是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和这些精深的大部分著作相抗衡,而是提供一些不同的东西:一本个人化的、充满趣闻的、有信息量的书。”

那些令普通人一头雾水的立体主义、包豪斯主义、现代主义等一系列专有名词,在本书中以时间为主线,与艺术家们生动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向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现代艺术史的发展线路图。

其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始终贯穿前后,影响和改变了现代艺术史,他就是被誉为现代艺术守护神的马塞尔.杜尚。

书里的故事是从杜尚的作品开始说起的。

这件名为《泉》的作品放在任何一个地方展出,都会引来诸多质疑 。并且大约是艺术界和市民们难得一致的非议。毕竟一个倒置着的现成的小便器,难道仅仅因为签上了杜尚的名字,就足以成为一件艺术品了吗?

部分艺术家们为此恼怒。倘若放在今天,老百姓们大概会借用李安的话戏谑“我看不懂,但我大为震撼”(至少我看到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

这显然是一个挑战。

杜尚借平庸反讽世俗,既批判讽刺了艺术家们太把自己当回事,又表达了艺术可以是任何东西的理念。《泉》的艺术性正是它表达的理念而非实物,理念比媒介更重要。

自19世纪以来,正是因为艺术家的这种挑战与反叛,才一次次重新拓宽了艺术的边界,丰富了艺术的呈现方式。更让艺术不再被供奉于“高贵”的宝座上,而是真实地走入人们寻常的生活里。

在本书中,杜尚的《泉》像一个线头,轻轻一扯,便拉开了现代艺术150年的帷幕。在舞台上出演着挑战者与反叛者的艺术家们,定义着自己的角色。

1872年艺术评论家勒罗伊以不屑的口吻评论莫奈的参展画作时写道:“印象——我对此是肯定的。我还对自己说过,既然我对这幅画有点印象,那么它里面总得有点印象。“他刻薄地表示莫奈的技巧极其容易毫无艺术性,却没有想过因为这段评论给了印象派一个名字与身份。

无独有偶,1903年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评论家路易斯轻蔑地称马蒂斯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是野兽的作品,从而命名和推动了又一场新现代艺术运动——野兽派艺术。

这样的事情在这一百多年来重复上演,而部分反叛者一跃成为权威的制定者时,也需要做好准备接受着下一位艺术家对其艺术统治地位的挑战。

除了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精彩,作者还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现代艺术的后台,讲解着艺术家们复杂纠缠的私生活、社交圈、名利场,以及艺术家们无法把控、不得不被裹挟其中的政治格局变动是如何影响艺术进程的。

这是一本精彩绝伦的著作,让我这个门外汉得以一窥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对于非艺术爱好者来说稍有不足的是书中的插图还是太少了,实在无法单凭想象在脑海里描绘出艺术家们的作品,当无法理解文字的意味时,只得上网去搜索查找相关的作品。

但总的来说,非常庆幸读了这样一部作品,解答了普通人心里对艺术的一些疑惑。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太一样,但这是这些不同引发了更多的碰撞,迸发了更多的可能性。

正如书中写道:“这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也许永远不会完成。”威尔.贡培兹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历史也记住了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