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斌 【原创小说】
李玫他们插队的小山村,战国时期曾是赵国的地盘,晋、魏时期为鲜卑族封地,唐宋元明清时期都有驻兵把守。民国时为山西省第一行政区,建国后,归晋察冀北岳区管辖。这里修有内外两道长城。尽管如此,清朝时也有蒙古人越过长城,到村子里抢东西。
队长老李,曾当过工程兵,复员回乡后,带领着村民开山放炮,利用山上的石头为村民盖房子,还用在山上开采下来的石块在村子北边修筑起一道围墙。希望能保村民们的安全。
这天,男知青在山上开山放炮,光秃秃的石头山上,瘦骨嶙峋。土质很少,荒蛮贫瘠,寸草不生,粗旷而沧桑。
事先,知青们根据队长的安排,在山石峭壁间打出可以放置足量炸药的炮眼,再埋下炸药,将接好导火索的雷管插进炮眼,留出足够长的导火索。有时一次要埋好几个爆炸点。点炮手腰系绳索,找到指定的打炮眼,其余人撤到爆炸后碎石飞起溅落的警戒区外,点炮手隐藏的地点也是事先看好的,以保证点炮手的安全。
这天,队长老李去公社开会,开山放炮的事交给了宋卫东。已往都是老李担当点炮手,老李会把最危险的事留给自己。
宋卫东看了看一起上山的几个知青,他希望有人能主动站出来承担点炮的任务。但没有人吭声,都低着头,扶着钢钎或铁镐,像木桩子一样杵在那里。
宋卫东想让一个知青去点炮,他想了想,还是决定自己去。他看了看知青们,只好说,你们注意安全,说完自己去点炮。腰间系一根粗麻绳的宋卫东,在岩石间寻找炮眼。他点火后,迅速离开,躲到事先指定的安全区。
伴随“轰、轰、轰”的几声巨响,四个炮眼,响了三个,还有一个没炸。
宋卫东躲在一块巨石的后面,等了好半天,也没有听到第四声炮响,是个哑炮。哑炮是最危险的,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炸,也不知道是导火索、引爆雷管哪里出了问题。
几个知青围过来,都问怎么会没响?
宋卫东飞身跳起,拿了根钢钎,去查看第四个没响的爆炸点。就在此时,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那个迟来的爆炸点终于完成了它不紧不慢的爆炸使命。坚硬的岩石天女散花般地四处飞溅,一块飞起的足球大的石块重重地砸在宋卫东的右腿上。
宋卫东“哎哟”一声,应声倒地。
知青们慌乱成一团,不知所措。
此时的宋卫东,脸色苍白,英俊的五官扭曲在一起,豆大的汗珠在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几个男知青架起宋卫东往山下走。
李玫在村子西边的玉米地里干活,见到有知青飞快地从山上跑下来,忙问怎么回事,这才知道宋卫东被石头砸伤。她扔掉锄头,跑去拉着沙丽,去找村支书。他们套上马车,将受伤的宋卫东送往县医院。
李玫他们住的小山村到县城有三十多里地,知青们手忙脚乱地给宋卫东用两根树枝在他右腿的两侧做了固定,让他平躺在马车上。一路颠簸,宋卫东几次昏死过去。
李玫、沙丽和另外几个男知青一路上都不知如何是好,沙丽紧紧握着宋卫东的手,不停地安慰他,让他不要睡着。
好不容易到了医院,医院极其简陋,一排平房,几间屋子,门上挂着白色的布帘子。医院里只有外科和内科,诊室内,一个白布帘子将诊室隔成两部分。外间一张长条白色木条椅子,一张桌子,旁边一个衣架。
知青们将宋卫东抬到布帘子后边的诊床上,穿着白大褂的医生用剪刀剪开宋卫东的裤腿,露出已经开始发黑的伤腿,检查了好半天。
大夫眉头紧皱,把一个男知青叫到一边说:“这腿保不住了,骨头都碎了,碎渣子,我们取不出来。”
知青们都哭了,尽管他们平时不喜欢宋卫东,但毕竟都是从北京一起来的。
在公社开会的老李得知宋卫东砸伤后,也来到医院,恳求医生一定要救救北京娃。
医院派了救护车,将宋卫东送到市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