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琼瑶用这样方式告别我们时,我才去细想,到底她的小说和影视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上世纪九十年代,琼瑶电视剧拍摄可以在北京历史建筑物里取景。去年夏天游览北京恭王府、颐和园,走在绿瓦红柱的长廊时,我还会不自觉想起琼瑶电视剧《梅花烙》里情节:
假贝勒皓祯被皇上赐死,推到刑场斩首,真格格白吟霜不愿独活,许下生死诺言,“午时钟响,魂魄与你相会,天上人间,必然相聚”, 白吟霜(陈德容饰)从刑场奔回家中,头系白绫,一路哭成泪人,就是跑过这样的长长的走廊。当时,白吟霜在电视里哭,我在电视前哭,一样的梨花带雨。
琼瑶小说和电视剧出现在大众视野时,中国人刚走出思想禁锢的年代不久。在那个“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穿喇叭裤可能被视为流氓的时代,人们习以为常压抑情感的表达,根本不知道原来男女情感还可以用这么炽热的方式表达,尤其青少年,才知道人类情感天地竟然可以有这么奔放自由的交流方式,追求爱情并不可耻。小说拍摄为电视剧后,更是把这样爱情观传遍到大江南北。可以说琼瑶阿姨给全国青年、少上了一堂爱情观的课,是无数70、80年代生人的情感启蒙师。
小说拍摄为电视剧,势必会要实现夸张的效果,并且也很难还原书中人物思想部分的内容,所以,镜头前的琼瑶主人翁们,要么声嘶力竭,要么寻死觅活,上一秒才哭哭啼啼,下一秒就暴跳如雷。艺术表达就是这么夸张。导致我们若干年回头再看,根本看不完五分钟,会狐疑当年怎么看得下。看过或没看过的人,有的会拿放大镜看剧中台词的一鳞片爪,不假思索去曲解,甚至嘲笑琼瑶剧里面尽是恋爱脑。
公道的说,从电视剧角度比较,当年琼瑶电视剧拍得比现在很多电视剧要好太多。首先剧情是合乎常理和符合逻辑的,历史背景也算考究,生活常识能接地气,更不用说每一部剧男女主角选择,几乎网罗了那个时代的俊男美女,电视选景制作无一不体现出琼瑶式的完美标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好是打动不了观众的心。
但电视剧向来不能很好拍出小说人物的思想。事实上,琼瑶小说里的人物尤其女主,很少哀怨自怜的,几乎都是有主见、自信、勇敢、坚强的女子。像《情深深雨蒙蒙》依萍,对霸道军阀父亲毫不买账,誓不低头,坚决靠自己谋生,养活家里,又如《还珠格格》小燕子,为了心中的正义或友情,胆敢一次又一次冒犯皇帝,触犯“龙鳞”,都体现出不畏强权、女子自强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光芒,多数被影视作品的夸张表演而忽略了。
反观我们现在很多电视剧,尤其偶像剧,女主角多数靠男人上位,经常莫名其妙的泼天富贵或反败为胜,我实在看不下去。
琼瑶留给世人的最后篇章,是她做主角的告别篇。如熊熊烈火变成火花,渐渐熄灭,又如大雪漫天飞舞后,渐渐变小,片片雪花,无声飘落。绚烂过后,归于寂静。
这种方式令人意外也不意外。
中国传统里,我们忌讳和恐惧死亡,很少人愿意谈论死亡。从古至今,由上至下,长生不老、永葆青春才是我们的愿景。
在生命的终点,琼瑶又给我们上了一课:如何对待生命,如何对待死亡。遗书中她鼓励众生的话,是真正认真活过一生的人,才会说出这样有力量又温暖的话。
人们评价香港词曲家黄霑离去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而琼瑶的离去,同样体现了她追求浪漫的个人情怀。
这让我想起电视剧《梅花烙》里结尾:两只美丽的白狐行走在茫茫雪地中,回头看了人世间几眼,有不舍,却最终还是果断走入山林,消失不见,暗喻小说男女主角从此远离红尘,了无牵挂。
金庸、琼瑶、黄霑…还有很多名家,感谢人生路上有他们,给我们带来许多的精神食粮,丰富和温暖我们那曾经贫瘠的岁月。
愿他们在天堂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