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夜色 何来星光
Sarrien:当我生活上有任何不满任何困难时,我就会去找一个固定的朋友倾诉,听她说说她的难处我就被治愈了,感觉我的困难根本就不值一提。我是不是有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和这个朋友说过这个事情,她开玩笑地说能帮到我她也很开心,我是不是有点问题呢?
每次都会找一个固定的朋友倾诉,我相信这个朋友对你很重要。我们都有或者都期待有这样的朋友——这种朋友是互相 “ 利用 ” 的,可以真实帮助到自己的,可依靠、可信任的,可以彼此做很深的自我开放。
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深浅,怎么衡量呢?就看自我开放。你和对方彼此能说到什么程度,关系就到了什么程度,你们彼此能开放到什么深度,关系就有多深。这也是人际交往的技巧之一,想要拉近距离,就要和对方说说自己不太好的事,如果说自己很风光、很开心,也就是泛泛之交,表面文章,互相走不到心里去。所以,倒过来是个人际关系技巧,正过来可以衡量人际关系的深度。
我不太知道这个朋友是不是日常表现出情商不错,但至少她用了一个高情商的方案。当我们给他人排忧解难时,其中一个方案就是示弱,进行自我开放,告诉对方我的生活也很麻烦,也很棘手,日子也不好过。使用这种方案时,很多人会被对方的客观触动到自己的主观,了解了他人,对照了自己,觉得 “ 我那事也不算什么 ” 。
这个方案在我《 心迹 》这本书中的一篇《 孤身前行 》有提及。那篇讲了一个素昧平生的要自杀的年轻姑娘,打电话给我,我一家三口跑去运河边救她的经过。现场状况比较危急,虽然找到她了,但和她交流很困难,她既希望我救她,情绪又非常抵触。我告诉她我一家人都没吃饭,先生下午还要上班,几个月大的孩子还在车里等着,实际上这就是 “ 示弱 ” 、“ 自我开放 ”。结果很奏效,果然这姑娘就从情绪激烈的状态回落下来,甚至主动向我道歉。
当时,我用的姿态是比较强硬的,既坦率尊重,又直言不讳,把她拉回现实。她觉得自己很重要闹死闹活,拜托别人也很重要;她觉得自己很惨,拜托你波及到其他人了,别人还丢下一切跑来帮你呢。此刻,需要给对方很理性很客观性的东西,光讲道理是不行的,不如让ta了解真实的现实,不如我做好事要留名,她才真正体会到他人的自我和需求,但不是指责她胡闹影响别人,要用的是示弱。“ 我如何,我们家如何,我先生如何,孩子如何 ”,既不是强硬到批评、指责、伤害对方,也不是示弱到退让、可怜巴巴、无原则,而是有所平衡。
当然,我们和朋友之间的态度会不一样,不过示弱方案劝解对方还是很见效的。比如我自己,对有事就找我,拿我当情绪垃圾桶和自动答题机的朋友,没法用咨询师姿态,有时也用示弱来应对,“ 来来,我告诉你最近我也有什么事 ”。我有一位朋友,曾经几年里几乎每一天都找我,每一天都跟我电话两三个小时。直到去年,她才真正有所领悟,停下这种行为。因为她去年在生活中碰了很大的壁,跟我过去对她讲到的很多东西 一 一 吻合了,她才真正相信我的话,成长了。
作为一个专业咨询师,是不是有我做朋友就有很多 “ 便宜 ” 呢?我对咨询者的帮助绝对大于我的朋友们,因为我不会那么耐心慢慢跟朋友说,也不可能用真正专业的姿态对我身边的人,不给熟悉的人咨询是遵循 “ 回避原则 ” 。
反过来,有这种倾向的朋友都是在滥用我,他们不可能确认我的权威,哪怕ta事后说还是你对,哪怕ta对外很自豪说这是我朋友,但实际上ta看到你很普通的一面,跟你那么亲近,根本不珍视你的建议,不会把你当回事。老实说,我也不要朋友们把我当回事。我其实很希望别人把我当普通人,我跟谁都一样,也有烦恼。所以我有时干脆把烦恼丢出来,不是我要诉说,而是潜台词 “ 拜托,亲爱的闭嘴吧,你有事我就没有事吗 ” 。所以这是我很简便的方案,对方一听 “ 哇,你比我还闹心,你也没来烦我,好吧,我自己处理 ” 。
所以, “ 朋友 ” 的承受力也有限度。的确,我也说了朋友之间互相倾诉、互相倾听、互相利用也算是天经地义,真正的好朋友才经得起这样。但是,长时间、高频率对朋友倾诉,这样相处是不是合适,得自己衡量衡量。
如果一周十天叨一回,马马虎虎还行。换位思考,别人跟你一连好几天、一聊两三个小时,你是不是受得了?我遇到好多这样跟我反映的,说朋友来找自己,自己也特别想要帮对方,但实在力不从心,光是听对方诉说就要耗费大量精力,也会破坏心情,帮了半天又往往无果,在日常生活状态上都很受影响。
梳理、分析、建议,是朋友的功能,但不是朋友的工作,是心理咨询师的。
假如你的频率没有高到干扰对方,OK。如果频率太高,自己就要想想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有换位思考、互相体察的心态。再好的朋友,一味包容你,承受你,代表ta付出了很多。
我前面说到的那位朋友,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就是 “ 够了 ” 的那种,好多年一直试图让她理解,这样对她没有帮助,我也很辛苦,但她很难醒悟,还是一有事就来找我。我也有责任,也可以不予回应,但多年的朋友,不能那么强硬,所以自己做了选择,继续承担这位朋友。此外,我的工作性质造成了相不相干的人会时不时来问我问题,想要讨论,我自己其实是受困扰的,之前公众号也发过一篇 ,希望能被了解,减少干扰。
反过来看,我们要感谢有这样一个朋友,能长时间担待我们,承载我们的情绪垃圾,有时还有好的方案,比如倾听、接纳、示弱等等,缓解我们的心理压力。我们要珍惜ta,少烦ta,这样友谊更持久。
我不认为这位读者对朋友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很可能她们的互动能够平衡。当然,你问朋友会不会有干扰,对方也不一定会回答实话,我们要自我觉察、衡量、体察他人。不说实话可能不想伤着你,或者性格比较隐忍,也是一种善意。和天生就会拒绝、天生不会安慰他人的人相比,这样的朋友所承受的东西要多得多。不过这可能是人格个性上的特点,难以拒绝,过于隐藏自我。
有人认为,快乐要互相分享,痛苦要彼此分担,话虽如此,实际上未必能达成。首先这考验关系的深度,其次考验各自的个性和水准。
最后一条:快乐是自己的,他人未必同感;痛苦是自己的,却可能传染。
倾诉有度,善用示弱,是自己的成长,也是对他人的体恤。
问题来自我的读者群群友提问
感谢群书记周厚朴整理我的语音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