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源于乔治·斯坦纳(美,George Steiner,1929 - 2020)在哈佛大学进行的诺顿演讲,探讨了人类文明传承的核心举措——教学。
整本演讲集不仅展现了斯坦纳的博学,也给读者描绘了一幅人类历史上众多典范人物与老师,或是与弟子之间一系列的碰撞与较量:关爱与指导、信赖与背叛,互信互敬以及激情之爱。
在演讲中,斯坦纳旁征博引,视野宽广,以无与伦比的精妙辨析带领我们一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维吉儿与但丁、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及阿伦特、布罗德与卡夫卡、耶稣和其门徒等人类巨擘之间的精彩故事。同时,数学、科学、体育界、音乐界、文学经典、儒家思想、禅宗等主题都是斯坦纳举例的富矿。
毋庸置疑,教育让文明存续。
斯坦纳认为,伟大的教导能引领一个人的思想在美感、哲学和智识上不断走向卓越。好老师比艺术家或圣人更稀缺。教学也是一门手艺,是社会健康的助推器。
当然,师生情谊的复杂也是现实。它深植于所有的训练与传授之中,无外乎涉及三个议题:老师仗着师权剥削学生的信赖感和独立性、学生对老师的背叛与颠覆,以及师徒间的互信互敬。
在柏拉图的众多著述中,让后世得以获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至高的形象”——“诘问”教学的开创者,也是雅典最智慧之人,因为他自承无知。可以看出,柏拉图以文本的方式表达了对苏格拉底的敬重。
胡塞尔对他与钟爱弟子又作为灵魂友伴海德格尔关系的结束,以及对于海德格尔在哲学与为人上的背叛,失望透顶。这是他生命中所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也是思想史上最为悲惨的一段故事。
但丁视古罗马的维吉尔为自己精神上的导师。
斯坦纳在《火雨》这篇演讲中将历史上文学巨擘对《神曲》的评注与他对《神曲》文本细读结合起来,重在阐明他的观点——《神曲》是部教育小说。它诠释了师生关系中的哀伤,在学生对老师的忠诚之中,却也深藏着背叛的阴影。
在《不老的智慧》中,斯坦纳用较长的篇幅叙述了“东方之光”——儒家学说中孔子的教学方式、禅宗中的“棒喝”、佛学中的“自我消融”、犹太教中对来自神的“启示经验“的渴求。
事实上,斯坦纳是20世界杰出的人文主义学者、批评家。他曾在诸多世界级大学就读和任教。生于巴黎,后移居纽约。父母是犹太人。所有历经的跨文化旅程和担任老师的教学经验,都让他对于师生关系的体悟更深、看得更透彻且具有批判性。
作为老师,斯坦纳自己的学生已经横跨了五大洲。他说,尽管学生中只有少数人能成为一流大家,但当老师所得到了满足仍是无与伦比——与学生一同迈向超越的可能,并赋能他/她精神生命力的持续成长。
尊师重道,是师生关系中自然的天生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