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第二天,我值班。继续晨起、跑步,收拾去单位。
很有心机的把电影安排在今天上午,对于印度电影,总有种说不上来的好奇。特别近几年来走上心灵成长和家庭教育之路后,几部触及心灵的影片,让我重新看待这个相邻的国家。
起跑线的主线是围绕一对夫妻为了让心爱的女儿,能进入颇负盛名的私立学校,费尽心机的曲折故事。影片中的女儿变成了最大的配角,面目模糊,教育的战争从来不是孩子之间的战争,而是成人世界的游戏。
主人公夫妻生活的并不错,典型的中产阶级,汽车、住宅、服饰、包包、女仆…。但是妻子并不轻松,从一开始对孩子健康的过渡担心,对生活细节的过渡在意,对孩子未来的无限想象。当然,可以看出一方面确实是印度的社会问题,上层阶级靠人脉,下层阶级靠政策靠运气,中产阶级就在上下徘徊中不甘心;另一方面也许是妈妈自身的问题,把自己对生活对未来的担忧统统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是一个纯粹心理学问题,影片并未侧重,而是主要从社会影响来看待)
于是剧情发生了两个极端的演绎,在富人区的生活,和穷人区的生活。奢华热闹的派对上,父女尽情尽兴的歌曲遭到了嘲笑,说印地语的孩子交不到朋友,表现出色的家庭因为是普通生意人最终被拒。看起来幸福风光的中产阶级是无法融入真正的上流社会。这就是社会的现实,是印度一个国家吗?穷人区的生活,没有限制我们的想象,贫穷、饥饿、疾病比比皆是,唯一改变的机会就是孩子教育的机会。这些机会还是被社会、被政客、被投机分子所操控着。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苦中作乐的态度,对朋友真挚的关怀,甚至孩子的天赋和快乐还是让人动容的。也真是这些品质打动了“中产阶级”的代表,认识到做一个好人是多么重要。因此,最后关头剧情才发生了翻转,爸爸精心安排了公立学校孩子的天赋演出和呐喊,发出了内心对教育对社会的抨击,做出来让孩子勇敢走进公立学校的决定。
教育是一个太沉重太现实的话题,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制度的不平衡,催生这样的父母,这样的抉择,何尝不是中国很多父母的缩影。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点点的共情和触动,而是真的需要作出一点点的改变!
j����r�wٶ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