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家长自带书桌让孩子在地铁车厢内做作业的图片和视频,虽然这只是个例,但也从中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私利与公德间的矛盾困境。从图片和视频中看到,不仅是那位家长,而且旁边的乘客对此行为也是漠然的,似乎这是理所当然的。
这件事其实质突显了有关教育上的“知识与道德”关系问题,正如我的同学所质疑的“教育应该如此吗?”那样,而裘俭群主也指出:“什么地方就该做什么事,旁若无人,规则意识严重缺失”。
中国特色的“应试教育”模式在结果上客观地存在着知识与道德间无论是浅层次还是深层次矛盾冲突的困境,并且在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冲突的问题上,由于其模式上重知识考试分数的主要特征,似乎也陷入了困境中。
知识重要,还是道德重要,若要二选一,相信不少人心里是会选知识重要。知识的功利性远大于道德的价值性。因知识获得的利益所得到的幸福感远大于因道德获得的赞誉所得到的幸福感。特别是在一个道德还没有受到绝对尊重和尊敬的社会大环境中。
经验证明,我们的道德行为在“此岸”普遍地不会必然地得到“回报”,但理性告诉我们,我们的道德行为在“彼岸”会普遍地得到必然性的“回报”。但中国人甚少有“彼岸”的概念,因此,道德行为的“红利回馈”得不到“背书”的感觉非常强烈。
从理想的角度,道德ー定比知识重要。而从现实的角度,却似乎是知识比道德重要,“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深入人心,而且无论是个人的实践,还是整体的社会的实践,都检验了这句话是ー个真理。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提升道德的重要性,理想的建立非常关键!而且这种理想ー定要有超越现实功利性的超越性,而且是内在性的,建基在人的内心深处,而不是外在性的表面化的强加。基于中国的独特性,这非常困难,但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妨先从提升人的审美层次开始,增加些人文情怀。
蔡元培先生非常强调美育(老李注:审美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世界观(老李注:这里不妨理解为“理想”)的建立,而世界观的建立离不开审美教育。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ー文中说:
“世界观教育,非可以旦旦而聒之也。且其与现象世界之关系,又非可以枯槁单简之言说袭而取之也。然则何道之由?曰,由美感之教育。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老李注:亦即本体世界,在此可理解为善的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老李注:起到桥梁的作用)。此为康德所创造,而嗣后哲学家未有反对之者也。在现象世界,凡人皆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随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而流转。至美术则即以此等现象为资料,而能使对之者,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例如采莲煮豆,饮食之事也,而一入诗歌,则别成兴趣。火山赤舌,大风破舟,可骇可怖之景也,而一入图画,则转堪展玩。是则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而亦无执著也。人既脱离一切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而为浑然之美感,则即所谓与造物为友,而已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矣。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先生这段话大意是,审美,可以起到沟通自然与人的灵魂,亦即真与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