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一下对于这篇文章的前人的看法,《庄子.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郭象注:"宥使自在则治,治之则乱也。"成玄英疏:"宥,宽也。在,自在也……《寓言》云,闻诸贤圣任物自在宽宥,即天下清谧。"后因以"在宥"指任物自在,无为而化。多用以赞美帝王的"仁政"﹑"德化"。
庄子论治理天下之道固然是核心,不过今天笔者从养生之道来看庄子的养生思想,不失是一种好的理解方法。庄子讲究万物一体,把自己身体养好了就能治理好国家,庄子的观察喜欢从细小处着手,让人慢慢进入宏大的视角,并产生宏大的领悟。
我们从文章中来看庄子的养生思想与如今茶道养生的关系,从中吸取茶道养生的精华营养,运用到如今的日常生活。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吾闻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一,广成子与茶道养生
现在道教认为广成子是上古时期的道教人物,作为黄帝的老师,一直是道教的始祖。
《神仙传》称其为轩辕时人,居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黄帝曾向他请教“至道之要”,广成子先是不予回答,过了三个月,黄帝再来问“治身之道”,广成子告诉他说:“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心以静。形将自正,心净心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尝衰。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予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说完,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
据正统道教说法,广成子为黄帝之时太上老君化身。《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消自阴阳,作道戒经道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
那么广成子主要做两件事。一件事是教黄帝养生,一件事是教黄帝治国。换句话就是说广成子教了黄帝道和德两个方面。道从自身开始落实,由改变自己到治理国家改变别人。得到道而按道而行的人叫有德之人。
原本黄帝是向广成子讨教治国之道的,但是广成子批评了他一顿,反而教他的是养生之道。如果按照道教所说广成子是太上老君化身下来作黄帝老师的话,主要教的就是养生之道,包括后来所传的或者后来人拖黄帝之名作的黄帝留下来的《黄帝内经》,我们可以发现黄帝留下来的养生之道远远大于治国之道。可见古人对于养生和治国是有深刻认识的。广成子的这样的理念对我们今天茶道养生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喝茶或者了解茶很多的时候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内涵比别人多,或者自己喝到很好的别人喝不到的茶了,其实这都是给别人看的,自己有没有喝到好茶自己也许之道也许不知道,但大部分人不清晰,所以就会迷茫混沌。大家都喜欢用茶招待别人,或者送给别人,但是为什么不先从自己身体养生开始呢?看见,我们今天的人仍然关注的是我们外在的事业,根本没有看到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只顾着操心别人,却忘了自己。所以按照道教思想,这是违反自然,错位的表现,这样怎么能养生,不能养生怎能有道德怎么能做好事情呢?所以茶道养生的关键就在于把我们的视野从外在拉回到我们的自身。从自身的养生开始,做好自己,才能帮助别人,才能治理好家庭乃至国家。
二,静神慎守与茶道养生
1,正静明虚与茶道养生
怎么样让自己抱神以静呢?在庄子另一篇《庚桑楚》说“ 彻志之勃(10),解心之谬(11),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12),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共有24种不正的欲望,这些会影响我们的内心,内心受影响就会影响我们的心神,这样就不能达到静虚养生境界了。若是有这些欲望还会损害人的身体。在庄子《至乐》中说的很清楚,“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庄子把我们的视角从人间拉回到自然当中,从自然又拉到自然背后的天道,从天道的角度来讲养生之道。天道的结果使我们内心先起作用,内心起作用之后会作用到身体。精神健康影响肉体的健康,这是根本原则。所以心正之后心静,心静之后心明,心明之后才会心虚,虚心了之后天道就会进入内心运行,这时不是你在做,而是天道在做了。所以庄子并不是消极的不做的思想,而是怎么做的问题,是我们自己刻意做呢?还是自己虚心让天道自然而然做呢?庄子当然希望天道运行其中了。这对我们今天的茶道养生非常重要。
茶道养生说起来的话,很多人就会以为我要喝好茶,最好是有机的无污染的茶,这样就认为能够保健养生了。其实从整体茶道养生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养生只是做表皮。深入进入,我们从道家养生发现其中奥秘,就是先抛开看得见的茶,进入看不见的茶之道才能抓住茶道养生的根本。茶的道上从天道来的,自然是茶道进入内心运行在我们内心才能真正让我们保健养生了。
那么第一步就得从心入手,让我们内心清净自然,虚心求教。心正心虚之后就要聆听茶道的声音。所以先从静心凝思反思自身开始,把目光拉回到自己内心,然后开始听从茶之道,实际上就是茶的理论知识。这理论知识就是茶本身的道,有了知识才能知道怎么喝茶怎么养生。
2,守一处和与茶道养生
慎守汝身,物将自壮,这怎么理解呢?我怎样慎守才能让我身体自壮呢?广成子活了一千二百岁,怎么做到慎守呢?他说“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守的是“一”,达到的状态是“和”。不禁让人想起老子《道德经》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在阐发老子思想真的是用心良苦,深入浅出,让后世这些子孙更加清楚理解老子的养生乃至治国理念。
广成子之所以能够寿命很长,用的不是一般的养生方法,而是“守一处和”的方法,这方法可以说是取自于老子《道德经》。守的这个“一”是什么?怎么处“和”呢?“一”的解释又很多,我们回到老子那里看的话,可以总结到老子说的这个一虽然有很多意思,在这里的话可以理解为道,这个意思是解释的通的 ,而且也符合老庄整体养生思想。既然说要我们慎守这个“一”,那就表明这个一不好守,为什么呢?通过很多篇庄子的文章一直在说人的不正的欲望,对真理不认识没有真知,造成自己有不正的欲望,所以天道很难运行在我们心里。所以要除去24中不正的欲望,这才能让天道运行我们心中。守住了“一”,然后才能达到“和”的境界。这个和是什么?这就跟本文的题目“在宥”有关了。宥是一种想宇宙自然的宽容,在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养生的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宽容。怎么宽容?像宇宙自然一样宽容,这就是为什么天道运行在宇宙自然中呢?因为宇宙自然是在宥的时,是宽容的。我们养生之道的最后归结点也在于使自己像宇宙自然那样宽容,这样天道自然运行在你那里,你自然就能抱一了。这才是养生的关键之处。让自己的内心什么也不要装,这样就是天道运行,天道运行心中,那么心中装的什么都有,因为这是正的。最后达到“与日月参光,与天地同常”的境界,这就是真正的长生久视啊。
从茶道养生来说。守一到底要守什么样的道?要守一就要除去24种不正确的欲望,这个怎么做?守一自然是要守茶之道,茶之道,实际上就是茶的整个理论知识,这个知识包括了茶叶的专业知识和茶文化的历史文化知识,当然要学习的是正确的知识才行。有了正确的知识充满心中,自己的对喝茶不正确的欲望才能消除,这样才能达到茶道养生的第一步。
第二步的“处和”怎么达到?“与日月参光,与天地同常”又怎么能达到呢?从表面上来看,这方面好像是在要求喝茶人要有高尚的道德的,但这其实不仅仅是在说人的道德,也是在说人要领悟道德背后的真正意义,那就宽容和天人合一。这种宽容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要宽容,更多的是透过宽容这个字面的意思去领悟它背后的宇宙自然的宽容,和天道创生宇宙万物的目的是什么?天道的目的就是“和”。谁能做到,天道就在谁那里,那里自然就有长久的生命。所以,我们的喝茶眼光得从茶挪移到茶中间的道才行。茶树是在地上,但是茶里面的道,让茶树生长的力量却是在天上。上天不降阳光雨露,茶树能活吗?很显然不是地上的人让茶树活的更,而是天道使然。我们却不知道,没有思考。天道这种宽容的爱的精神得装进我们内心,而不是让我们不闻不问,而是舍弃自己,为了别人。所以古代称为茶道师,原因就在于茶道师就是展现茶道舍己为人的天道精神的。茶道师把保健人的茶泡出来给每个人喝,就是在分享和付出。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天道怎么做,我们就学习怎么做就好了。这样茶道养生就简单了。
总结一下,茶道养生的重点在于天人合一,前提是我们要努力抱一,抱住茶的道,就是要努力学习茶的专业知识,装进内心,没有不正确的想法。另一方面就是要慎守宽容,思考天道精神,学习天道精神,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养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