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之后建立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然而秦始皇并没有一鼓作气将北方匈奴也纳入帝国版图。其实,《史记》中有秦始皇攻打匈奴的明确记载。在吞并六国之后,他曾派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戎狄,蒙恬在外十余年,威震匈奴。可见,秦始皇的心中是将匈奴视为自己的威胁的,既然已经出兵,那么为什么又要建造长城来防御呢?是实力不足还是根本就没有这个想法?本人就这个问题作如下分析,欢迎各位补充。
一、思想认知局限
早在大禹设立九州之时,华夷之分就已经形成。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境内的诸侯国名义上属周王室的管辖,春秋会盟之时也都是这些诸侯国才有资格参加,甚至包括胡服骑射、想要统一全国的赵武灵王也并没有把北方民族当成自己的亲人。所以,在思想上来说,秦始皇以及当时所有人都并没有“接纳”匈奴的意思。
另外,当时对地理上的认知有限,中国之外,都是“要服”与“荒服”,而中国只需要“居域中之大”就可以了,荒服之外是无际的大漠,即便是征服了又有什么用呢?这种思想直到清末仍然存在,割让香港之时,清政府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二、缺乏经济支撑
首先是当时的中国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乱时期,人口下降,经济下滑,秦始皇统一之后并没有采取休息政策,如果继续征讨匈奴,经济基础上是不允许的。而且奋六世余烈、在位数十年的秦始皇,不可能不知道长期大规模作战对一个国家的巨大打击。
三、均需补给困难
其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漕运的便利,徒步行军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史记》中记载,汉朝征讨匈奴之时,向北边运输一石粮草,成本高达192石!之前在文章《为什么历史上北伐多以失败告终》中曾经分析过北伐的困难性,在交通不便又可谓寸草不生的荒野,即便是有贝爷的本事活下来,但组织团队作战基本上就不可能了。所以军需补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四、游牧民族难打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见首不见尾。汉朝出征之时,往往孤军深入数千里还碰不上匈奴主力,而李广最终也因为在苍茫的大地上迷路而选择了自刎。就算是“漠南无王庭”了,过不多久他们又会再次南侵,“敌疲我打”估计就是匈奴的座右铭。秦国从立国之初就不断地和西戎、犬戎等游牧民族打交道,嬴政对他们还是很了解的。所以,选择修筑长城才真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五、打下来有用吗
真的把匈奴纳入帝国版图,真的有用吗?首先,如果当时的匈奴人被秦始皇收编,在全国的武器都被做成了铜人的时候,总不可能让威胁最大的匈奴人继续骑马打猎吧。如果不让他们打猎了,那就只能让他们过上农耕的生活,而即便到了现在,蒙古草原上也没有培育出什么合适的粮食作物。所以,就算真的打下了匈奴,对当时的秦帝国来说也是徒增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征讨百越就太划算了。
从这几个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即便修筑长城劳民伤财,但秦始皇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且保护了中国人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