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与区块链相关的读物的同时,我也活跃在一些区块链内容平台上。这些内容挖矿平台想尽一切办法来鼓励读者提高阅读流量,增加社区粘度。在追逐数字所带来的表面繁华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退回到理性思考:区块链是什么?区块链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区块链作为比特币背后的技术架构,与其说它是随着比特币的出现而诞生的,不如说区块链和比特币联袂而来。每提及两者的关系,我就会想到那个哲学难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说起区块链的历史,我们就要从比特币的历史说起。
20世纪90年代初期,密码朋克,一个神秘的密码天才们的松散联盟,互相交流着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现代社会对个人隐私和权利的侵蚀。他们认为在数字时代保护隐私对于维持一个开放的社会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理念在比特币中得到体现:去中心化的追求,对匿名的拥抱,自由主义的原则。
密码朋克本身就是数字货币最早的传播者。在比特币诞生之前,有一批先行者为比特币的诞生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下面介绍几位:
大卫·乔姆,密码破译专家。1981年,他的研究奠定了匿名通信的基础。1990年,他创建了数字现金公司,试验发表了一个数字化的货币系统,Ecash,一个个人对商家的系统。这个货币系统部分绕过了中间商。8年后公司破产。主要原因在于,将技术理念转化为实用系统的过程中缺失了很多东西,银行和商家并不愿意大规模采用他的系统;技术上对个人之间的交易没有很好的支持,个人用户也无从使用它。
亚当·贝克,英国密码学家。1997年,他发明了哈希现金,其中用到了工作量证明系统Proof of Work。它要求计算机在获得发送信息权限之前做一定的计算工作。对于正常用户,这些计算不算什么,但是传播垃圾信息的计算机将无法承受其重。PoW机制后来成为比特币的核心要素之一。
哈伯和斯托尼塔在1997年提出了一个用时间戳的方法保证数字文件安全的协议。协议要求在文件创建后,用于表达文件创建先后顺序的时间戳不能改动,这就使文件被篡改的可能性为零。这个协议成为比特币区块链协议的原型。
戴伟,密码学专家。1998年,他发明了强调点对点的交易和不可更改的交易记录的B–money。欠点:每个节点分别记录自己的账本。即便戴伟设计了复杂的奖惩制度,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节点间的不一致的问题。中本聪发明比特币的时候,借鉴了很多戴伟的设计。而B–money出现的问题,也成了中本聪的前车之鉴。
哈尔·芬尼,PGP(Pretty Good Privacy,是一个基于RSA公匙加密体系的邮件加密软件)公司的一位顶级开发人员,密码朋克运动早期和重要成员。2004年,他推出了采用RPOW(可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机制)的电子货币。哈尔·芬尼是第一次比特币转账的接受者。在比特币发展早期与中本聪有大量互动与交流。遗憾的是,他在2014年去世了。
后记:我做的是张健老师《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的读书笔记。每次读到为比特币区块链诞生而奠定基础的这些人的过往,感觉书里面每一句信息都能让我回味无穷。区块链是技术革命上历史的进步,它背后的每一个推手当初都没有想到自己会为历史贡献什么,只是默默前行。而后来的人则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我不否认,技术革新从来都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人们总是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重新定义自己的位置,这种不破不立的态度决定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