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是一个习惯凹的人,就是在陌生人,或不熟悉的环境里,尤其是比我强,或性格比较凸的人面前容易让自己退缩,逃避,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
因为自己凹,所以身边很容易吸引到比较凸的伴侣与朋友。
爱人是典型的凸型人格,脾气暴躁,遇到突发事情喜欢先用声音,动作震慑住对方,不了解他的人,以为他很有力量感,因为他会经常表现出他的攻击性。
但事实上,我很清楚爱人的内在底层脆弱无比,他的张牙舞爪只是他保护内在小孩不受伤害的一种方式而已。
而这一点与婆婆的个性很像,公公因突发疾病,骤然离世,婆婆年纪轻轻,就撑起了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她外表强悍,天不怕地不怕,却常常一个人在家哭的昏天黑地。
而我是那个外表柔弱可欺,没有主见的人,但骨子里却很坚强,有一种柔中带钢的坚韧,与爱人结婚后,我成了家里那个事事拿主意的人。
因为奶奶去世的早,父亲只有一个亲姐姐,所以在村里,我们家成为那个小门小户的外姓人,在我小时候,就经常见父亲逢年过节邀请村里有头有脸的人到家里吃饭喝酒。
我也经常隐隐约约地听大人讲,这样可以与他们搞好关系,不被欺负。
确实,父亲成了村里公认的老好人,谁家有事,只要一声招呼,都会赶过去帮忙,加上父亲在城里工作,又是村里为数不多吃皇粮的人,算是很有威望的。
但父亲身上的隐忍,讨好,压抑影响我很大。这也是我后来与爱人相互吸引的原因,我觉得他好有力量,遇到事情可以大声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满,他觉得我性格乖巧,温柔贤惠。
我与爱人在彼此的原生家庭中都不自觉的模仿了父母的行为方式,但我们内在底层的小孩都是不安全的,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到大用来保护自己的模式。
正像在共识之轮上,我请教安妮老师的问题:“怎么样才能让这两种类型的人达到一种平衡呢?”
老师的回答是,在生活中,保持精微觉知,做相反的选择。
也就是我这个习惯逃避,隐忍的人,要主动出击,及时表达我的愤怒与不满。
还有我一见到比我厉害的人,或比较凸的人,特别容易紧张,就要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及时提醒自己放松,平静。
上次儿子与我一起去巴厘岛的慢活村,见安妮老师还有我一个朋友(凸型的),儿子今天说我当时的表现看起来与在家里完全像换了一个人。
那时的我是一副压抑退缩的状态,而我在家里,爱人面前,却是一副咄咄逼人,胸有成竹的样子。
儿子的话让我看到自己在调整自己凹的模式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其实我与安妮老师与那位朋友已经很熟,可我还是不自觉的紧张,很难让自己真实的一面暴露出来。
而通常情况下,真实的自己才是最有力量的!
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保持精微觉察,提醒自己多放松,并努力在行动中做与以前相反的选择。
如此,才能越来越活出不同面相的自己,与更多的可能性,因为所有的改变都需要力量,只有允许自己多放松,平静,才能积蓄更多力量去做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