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我就在思考四个问题:
1.为什么总是批注不完?
2.为什么总是读得不够充分?
3.为什么总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旁观?
4.为什么总是不知道孩子什么不知道?
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需要教孩子的,我们教得还不够!到底什么时候教,应该教什么?我觉得至少批注是需要教的,得让孩子知道批注什么,如何去批注,课堂上孩子们批注时认认真真写那么多长长的话,把自己要说的每一个字都写在书上,往往刚批注一段文字,时间就到了,比如“我也体会到了大榕树的大、生命力旺盛。”“我从他像一座山体会到了老汉的沉着冷静”等等,孩子们这样批注肯定批不完,抓住的关键词句,直接用符号圏画,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越简洁越好,不要把要说的都写到书上,就写关键词就好,比如“大,生命力旺盛”,“镇定如山”等等,批注是让孩子独立自主学习感悟语言文字,重在感悟,在思考,表达交流汇报时,结合自己批注圏画串联自己写的关键词,完整表达。
2.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让学习真实发生,我们做得还不够!
自主学习:孩子们自主批注学习时,老师在干什么?不能漫无目的,必须关注每个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个时候就需要“教”,不会批注的,不知道怎么抓关键词的,老师要走到个体身边辅导孩子完成批注,每节课都有所侧重地走到孩子身边,关注孩子到底如何自主批注呢,到底会不会批,批得对不对,做到心中有数。
小组交流:这个时候教师要面向小组进行指导,具体引领孩子经历小组交流的过程,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倾听别人的,召开讨论。
全班分享探究:这时教师务必盯住全体学生,不能只和某个小组或者某个同学对话,一定要确保全班同学否聚焦到某段,再开始汇报发言,不能只说给老师一个人听。比如汇报时,一定要说“大家看第几几自然段……”,大家都看,都听,然后才有补充,才有交流,才有赞同或反对的思考,才有感
悟后的深入品读,让大家都思考,都有所感悟,然后都自己试着读一读,然后再指名读,每一次面向个体的活动,都要让每个人自己先试试,再指向个体。
课堂效益最大化,学生的参与度是关键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