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女生都有狂欢节剁手的经历,我也有,收包裹带来的快乐是无法忽视的。
以前偶然放纵一次到没有什么负担,自从成家了以后,支付带来的痛苦有时候令人难以呼吸。
短视频的崛起,使抓住商机的第一波网红肉眼可见的暴富,而短视频的刺激消费接替狂欢节,变成了主流。
我算是比较晚消费的,但是不可预见的生活成本增高也令人难以侧目,特别是疫情当下,压力顿感倍增。
网络消费的时兴,实体店的低迷让商家也不得不以各种促销来刺激实体消费,一个不稳,支付带来的痛苦就会贯穿整个生活。
晚上躺在沙发上,看着某宝的直播卖货,这是一家童装直播,是我唯一一家关注的童装店。
质量上乘,价格平民,性价比是我近年来买童装最喜人的一家,唯一的一个缺点就是要花时间蹲点,所以带娃的时间倒是省了不少钱,爸爸休假回来才能观看一次。
也许是因为长时间没有驻足,所以购买欲有点强烈,一个小时给孩子买了六件衣服,关上手机才有点后知后觉是不是买得有点多,又自我安慰地觉得孩子长高了需要备点夏装,便也心安理得的睡着。
次日,难得的节假日,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往游乐场里钻,想让孩子玩个痛快,商家的刺激消费也不是没有效果,看异常热闹的广场便可以谈窥一二。
陪玩的成本有点高,不但费钱,也费爹费妈,但是孩子的快乐能抵消一切,毕竟父母的陪伴和孩子的成长是不计成本的,他高兴就好。
而我,在努力安慰自己的同时,消费的欲望和支付的痛苦交集矛盾着,不带脑子的出门,一扎进衣服店里,就有点收不住的架势。
防晒衣、挎包、裙子,开开心心地拎着大袋小袋出来,如果忽略掉支付时的那股不安的躁动的话,似乎是很完美的一天。
其实购物出来还没有真正的结束,后遗症是回到家后打开一张张消费单开始的。
当购物的兴奋劲一过,通体而来的是支付带来的痛苦。
似乎觉得这个可以不买,那个也非必要,网购与实体店的双管夹击,当支付能力无法与购买欲望相持平的时候,内心就更加痛苦。
月底总结记账的时候,比上月翻一倍的支出会让自己对欲望的认识更加彻底,想着如何在下个月减少支付痛苦,与快乐比肩,降低物欲是根本的问题。
以前为什么这种支付痛苦没有那么明显和强烈呢?
我想了想,以前短视频还没有时兴,网购方式还没有普遍,购物就要出门逛街,而逛街需要消耗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就高了许多,购买的能力跟着下降,还要对的上眼,逛半天下来,能实现买卖交易的也就少之又少了。
体力的消耗相信很多人会隔一段时间才会兴起逛街的念头。
而现在呢,网购方式的普遍和短视频的时兴,只需要一部手机,一个葛优躺的姿势,便可以购入无数产品,再加上主播鼓吹和直播间的刺激渲染,以及美颜等多方面的加持,让产品的优点无限放大,购买的欲望就成倍上涨了。
所以现在的支付痛苦加剧,虽生活购买的需求必不可免,但是不要盲目消费,是我们减少支付痛苦的关键。
对于降低物欲我没有很厉害的方法,只有笨的行动,就是“眼不见、心不乱”。
不逛街,也就少了消费,不刷直播,也就少了蛊惑。
消费是让我们更好的活着,而不是被欲望控制,当一动购买的念头就先想想这些是否真的必要,再想想买后会不会有支付痛苦,欲望应该能降低许多。
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熬夜看电视剧、泡酒吧、逛夜店、纹身、买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酷,但其实一点儿难度都没有,只要你有点儿钱,有点儿闲就能做到。但更酷的是那些不容的事情,比如读完一本书、有规律的健身、早睡、早起……
还比如,降低欲望,减少支付痛苦。
这样,生活会轻松自在很多。
我对自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