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头脑有点发热,超级想买新电脑,它的名字叫—苹果笔记本。购买欲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应了“吃下这颗安利,砸锅卖铁去拔草”。
想买的原因来源于,环境的影响以及自己周边人的积极推荐,两者合二为一,变成“买它”的强大助推力,脑海里一直有个声音在说“买买买”,心脏不断的砰砰砰,是自己想要的心情没错了。这个过程中,我不断的给自己很多想买的理由,如:目前的电脑“蓄电量不好”、“它是公司的”、“windows系统不方便”、“居然要用鼠标,路上办公体验感极差”······可怜我的联想小电脑,在这个时刻被我吐槽的一无是处,黯淡无光,真正承受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痛楚。同时,自己早已脑补了N个使用新电脑的场景,想象自己在写作、在出差、在开会,甚至因为有了它,我的办公效率也提升了,工作更上进了,人也自信了,整个人散发着一种神奇的光辉。
接下来做的事情是,在不同的平台搜索价格,在知乎和百度查询版本差异,向已在使用的人征求体验感,对比支付宝花呗和京东金融的分期价格,反复去想买与不买的差异性····确实,有那么一刻,已经有点想对已在购物车的“它”点结算键。然而转念一想,买完怎么给老公交差、买了确实对自己有帮助吗?我是不是又冲动了?一瞬间,有点犹豫了。身体里,仿佛有两个不同的我在打架,在争论—买与不买。
当然了,能够如此纠结的原因在与兜里没货,若是存款富裕,万不会因为一件商品纠结如此之久。理性告诉我应该合理消费,感性告诉我遇到对的可以下定决心。还有一个做法是找好友聊聊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出三、两建议,此刻内心真正的的呼声是:朋友,请鼓励我!给予我买的信心,阿门!貌似有了别人的鼓励,你就会更加有动力,认定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做的时候就会更大胆、更豪迈、更无后顾之忧。
忽然想到从前的我,这种情况下,一定会毫不犹豫下手,或许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已经用的是新买的电脑。现在居然会如此冷静、理性,自己着实也有点吃惊。用天翻地覆来形容这种“变化”,也丝毫不为过。按照自己的分析,一定是因为有了家庭,增生了更多的责任感,没有了单身时的洒脱,会想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尖上,毕竟现在逛街、上网都想给宝宝各种买,早已不是自己。
这,应该就是闺蜜说的那句“我发现你和以前不一样了”。正式买之前,会想:要不要到双十二再买、要不要冷静一下、要不要·····会从多方面去做考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若是想清楚了“买或者不买”,也能有真正的理由,使得自己信服以及心安。一场和欲望的斗争,和虚荣心的博弈,和商家促销手段的比拼。
回想当下,各种被安利的商品应接不暇、眼花缭乱,购物车、收藏夹,都是自己的最爱,时不时翻一翻,总在想着买了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作用。双十一刚刚过去,看过网上的相关报道,在今年的千亿销售额中,许多人都是抵不住各个平台津贴+折扣的狂轰乱炸,听着李佳琦的“OMG”、看完KOL的推荐、跟着喜爱明星的同款,一通“买它”。买完之后,一阵快感,收货收到手软,朋友圈发照获得各种赞,满足感有了。可惜好景不长,面对下一个月的账单,傻眼了,郁闷自己当时怎么买了这么多,感慨工资还没焐热,就得上交支付宝、京东金融、信用卡等甲方爸爸。
以前的我就是其中一个这样的典型,好在目前稍微有所好转,有一些自我克制。至少现在进商场,上淘宝,不会见着喜欢的就立马下单,会去思考,“是不是必需品、质量好不好、自己真的需要吗?买完会不会鸡肋······” 放在购物车的商品,隔一个月或者是两个月再去看,已然没有当时的热情,甚至会觉得眼光怎么这么差,暗自开心,幸好没当时有冲动消费。一来二往,慢慢趋于理性消费。
碎碎念了这么多,可能就是想吐槽一下自己躁动的购物欲,想克制一下不清醒的自己。现在浮躁的社会,有太多的东西会吸引我们的眼球,抓住我们的欲望,而我们要做的,可能就是需要在这个时候,保留一丝清醒,尽量做到“只买最适合的,不买鸡肋的”。
我可能还是会继续纠结电脑问题,或许最终会选择买,但希望是自己深思熟虑以后的决定,不是一时冲动。也许你也有和我一样的时刻,那么,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