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出版于2013年,这本书在亚马逊一上架我就买了来,拿到手当天就看完了。然后我心里想:“这就是余华的新作?好像也没那么惊艳。”然后心里未来及咀嚼对故事的哀伤感触,便将书束之高阁了。直到前段时间看完余华的《活着》,我才惊觉,原来我以前没读过《活着》,那我以为的余华到底是谁?听说过认错人的,确实没想到我能把作者搞混,所以我以为《平凡的世界》和《活着》是一个人写的,我明明看的是《平凡的世界》,却在后来以为自己看的是《活着》。我真是个2B无疑了。我现在甚至怀疑我可能也没看过《平凡的世界》,一切都是我的自我催眠?
八年过去了,亚马逊不再出售纸质书,我开始在当当买书,后来直接去图书馆借书。疫情之下,图书馆采取预约进馆,而且最近只能约次日。我开始打开自家书柜找书看,于是又翻开《第七天》。
我想先说说《活着》。《活着》着重写一个人的苦难,历尽苦难仍乐观而坚韧活着的精神确实很鼓舞人。《活着》的主题和立意很明确,这本书也获得颇多奖项。我看的那一版只有9.4万字,确实很短了,全书文字其实是平淡的,但那么苦痛的一生却以对生活饱满的热情和感恩的语气被娓娓道来,不矫情,不抱怨,朴实无华而感人至深。
《第七天》是以死写生,第七天是指主人公杨飞死后的第七天。全书写杨飞死后七天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七这个数字大概有圆满之意,大约来自圣经,神花七天造物,乃至安息。小说以主人公视角描写了许许多多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欢,基本都是凄惨收场。描绘了,并且依我看,是尽情描绘了社会的阴暗面,也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之炎凉。包括暴力拆迁、贪腐、权色交易、贩卖人体器官,以及大大小小的社会热点。坦白说,正因为都是热点,让我觉得很不适。这种不适大约因为我从内心拒绝承认这些惨事都是真的,就像我觉得《活着》里的福贵不可能惨到那种程度一样,我也无法想象一个大男人为了给女朋友买一块墓地而去卖肾,无法想像饭店老板一家在火灾发生时为了让顾客付餐费而堵住逃生之门,也无法想像有这样的恶人,罔顾他人性命,直接推倒一幢楼......我没法相信这所有真实发生过的事都是真的,心痛又害怕。然而另一方面,冷漠和黑暗的反面是温情和光明,这样想着,伍超和刘梅矢志不渝的爱情似乎遮盖了他们的愚蠢和任性,谭家菜饭店老板对弱者的同情施与以及他们在压迫下入不敷出的惨况也能解释他们在生死抉择时的自私,张先生和李先生死后的惺惺相惜和歉疚似乎也能了却他们生前的恩怨,李月珍对二十七个死婴的怜爱与正义的母爱之光亦使脏污的恶势力渺小卑微......
小说里正面的角色是杨飞的养父,他和《活着》里的福贵的人物形象有些像,诚恳忠诚善良任劳任怨。他是一名火车扳道工,二十一岁那年他在火车轨道之间捡到了刚出生的杨飞。此后在同事一家的帮衬下,将杨飞养大成人。他为了让杨飞不受委屈,一生未婚,勤恳工作(甚至死后还给自己安排了个工作),忠诚正直,最后死于绝症。他一生辛劳,唯一的污点是曾经为了和心爱的姑娘在一起而想丢弃杨飞,他在死前都在为此愧疚不已。主人公杨飞也是个平凡的人,他性格平和,忠厚善良老实,不争不抢,脚踏实地地活着。他和他的养父,都是好人,面对磨难,从不抱怨不愤怒,只默默承受。他们大约是无数平凡众生的写照。与杨飞不同,他的前妻李青漂亮能干,光彩耀人,野心勃勃,不甘平凡。这两种人生状态,并无对错,甘于平凡的人脚踏实地地活着,野心勃勃的人勇往直前地挺近,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自己的人生,对个体而言就应该是幸福的。不幸的是那些,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人。
《第七天》里,死后有两种归宿。有墓地的灵魂就会去火化,进入墓地安息。没有墓地的得永生,即血肉会渐渐脱落,最后只剩骨骼,不需饮食,如常人般在永生之地有意识和记忆地永远地存在着,恕我直言,这不正是天堂嘛。但又不是天堂,因为这里没有善恶,只是没有墓地,意味着他们都是无亲无故无活人牵挂的穷人。说实话,这无论如何都让我感觉有点迷惑,不知作者安排这么个魔幻的地方是个啥意思。姑且只能认为是一种理想化的安慰,代表着作者对死后世界的某种幻想。
这处永生之地有个名字,叫作“死无葬身之地”,真是讽刺!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到底哪个好呢?我在想这样的永生是真正的永生吗,是无家可归之人在抱团取暖,是孤独的灵魂永无止尽地飘荡,怎么想我都觉得有些哀凉。这是无耐的去处,是被动的选择,是苦中作乐中的彼此为伴,是默默承受啊,是一团黑暗中的一点光亮,是继续茫茫苦海里的一叶小舟,为什么我觉得在永生之地里唯一踏实和幸福的是杨飞的养父,杨金彪呢?因为他有工作吗?哈哈,我觉得还是不要想这么多了,先好好活着吧,吃好每一餐饭,做好每一天的工作,爱人并期望有人爱。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