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算起来,我已经有超过三个月的时间没有更新朋友圈,也未在公众号上发文。更确切地说,这三个月里,我甚至未曾浏览过朋友圈。
前不久,偶遇一位友人,他一见我便说:“老牛,怎么好久没见你发文章了?我们可都盼着读你的作品呢,你的视角独特,总能让我们对生活有更多释怀。”
我当然明白这是对我的夸赞,但对于“视角独特”这一点,我还是非常认可的,我习惯剖开表层看内里,不大喜欢人云亦云,。
后来,又有朋友电话询问:“最近忙什么呢?朋友圈怎么都没动静了?”
我调侃回答,我正在整理关于生命、生活及生死的思考,打算将这些年的感悟系统化后,再与大家分享。
还有更狠的朋友,接通电话,第一句话就是:“你接电话了啊!还好,是你接电话,说明你还活着。这么长时间没见你发朋友圈,我以为你‘驾鹤西游’了呢!”
“我没有驾‘鹤’西游,我是驾’车’西游了。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就没有进过朋友圈。西游回来以后,就不愿意再划拉那东西了。”我回答他。
我反问他:“你怎么就确定现在是真实的我在接你电话呢?怎么就不是人工智能呢?你怎么确定你现在不是在做梦呢?甚至怎么确定我们不是都行走在‘驾鹤西游’的路上呢?”
就这个话题,让我们深入探讨了很长时间别说是语音通话,即使是视频通话,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做到以假乱真。
对于人工智能,我们无法简单去评价其好坏,只能迎接它的到来。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冲击性主要在于它不是常规的信息化技术,它不是一个一般的高科技工具。它会说、会听、会看、会写,能思考,善学习,可行动。它已经具备人的智能,而且很多地方超越了人类,以至于人类在思考硅基生命是不是生命。
它已经不是我们理解的普通的电脑程序,对于一般电脑程序,程序员完全掌握它的代码以及运行机制。但是人工智能不同,程序员也只是教会了它学习的方法,它到底学会了啥,人类是不知道的。它就相当于一个黑盒子,有输入,有输出,至于它里面怎么运作的,我们是不知道的。
这就好像一个孩子,他能轻松地从一群人中认出自己的妈妈,但是他是通过那些特征认出来的,他说不出来,他也不知道怎么认出来的,好像与生俱来的。
人工智能就是这样,你给它一幅图片,它能分辨出上面的人和动物,但是并不是根据程序员给它设置的人和动物的区别特征区分开的,而是它自己学习思考出来的,至于它利用了哪些参数区分开的,人类并不知道。
这是人工智能的可爱之处,也是它的可怕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