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读书总是感觉记不住,这一直是我的一个困惑。
虽然有很多介绍读书方法的文章,但是总觉得那种什么记卡片、绘制思维导图啥的太麻烦,所以一直还是拿一本书就开始读,不太讲究方式方法。
昨天遇上了一个事情,忽然想起了在一本书上看过的关于“完美的快乐”的观点,就是想不起来在哪儿看到的了。
今天在办公室,有意的去寻找这本书,就发现了一本儿《与哲学家谈快乐》,一下就翻到了“完美的快乐”这一节。
说的是13世纪一个格外寒冷的冬夜,弗朗索瓦、达西兹在其兄弟莱昂的陪伴下,从彼鲁兹前往圣玛丽-昂热。弗朗索瓦可是一位伟大的圣徒,他身无分文却充满快乐,总能与这个世界融洽相处。
在路上,弗朗索瓦他列举了一系列与完美的快乐无关的事物。在他看来,完美的快乐既不是宗教层面的圆满,也不是天降奇迹、学富五车或无所不知,更不是通晓天使的语言。被绕得晕头转向的莱昂最后忍不住问道:
“完美的快乐究竟在哪儿?”
莱昂本以为他的回答会是虔诚的祷告或上帝的凝视,但弗朗索瓦却说道:
“想象一下,我们来到圣玛丽一昂热,浑身被雨水淋透,冻得瑟瑟发抖,衣服沾满泥浆,肚子饥肠辘辘。我们敲响修道院的大门,门房应声而至,没好气地问:‘你们是谁?’我们回答说:‘是您的两位教友。’他吼道:‘胡说,你们这两个流氓,欺世盗名不说,还想盗取施舍给穷人的财物,快滚!’就这样,他不但拒绝开门,还把我们晾在门外顶风冒雪、饥寒交迫直至夜幕降临。如果我们面对这样的羞辱、暴戾和无理拒绝,还能保持耐心等待,心平气和且不出恶言,如果我们始终胸怀谦卑和仁爱之心,相信看门人认出了我们,只是受上帝的指派前来考验我们。记住,莱昂,我的兄弟,这就是完美的快乐。”
估计看到这里,大多数人都会震惊,有多少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当人们毫无来由甚至错误地拒绝了我们,我们不要将自己等同于一个需要承认、帮助、安慰的人,如果能从这一角色中抽离出来,一切会变得无足轻重。放下的一刻,即是完美的快乐降临之时。
由此看,读书也不见得需要记住多少,在需要的时候知道往哪儿去找也是一种轻松的读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