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打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读后感
阅读这一章节笑了两次。第一次笑是因为郝晓东老师说“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静静地沉潜在海底,连痕迹都没有”。第二次笑是因为晓东老师写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师们,收获的季节在什么时候呢”这一句。这两句话其实都是在说连打卡都没有做到的老师。
感慨于晓东老师幽默的同时,也明白了,其中包含的他对我们深深的期望,这是作为一个老师渴望让每一个学习的孩子都能成为一个优等生的心愿。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往往不那么容易实现。
当然我们老师还不是学生,对我们要想真正地起到约束作用,那更是难上加难。管不了别人,但我可以管得了自己。
从上学期开始,一加入新网师我就特别执着于打卡这项学习。虽然每门课程对于打卡都有不同的要求,但我对自己只有一个要求:只要选修了这门课,就要做到坚持每天打卡。
为什么要坚持打卡呢?因为我发现,为了打卡,我就要进行阅读、学习。只有通过阅读、学习让自己头脑中有内容,有思想,才能去输出表达。要想坚持学习,对于我们这些“兼职”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难了。感觉每天都有“一万个忙碌的理由”让我无法抽出时间进行学习。但因为要坚持打卡,只这一个任务,就让我做到了无论多忙,也要抽时间看一点书,学一点新知识。
同时,通过在共同的打卡圈里打卡,通过阅读彼此的打卡内容,我们又拥有了共同的“语言密码”。打卡圈也是一个大家互相学习,互相鼓劲的精神家园。有时候,阅读别人的打卡内容,也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当然,要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到每天,每一门课坚持打卡,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为了打卡,我不得不逼迫自己去读书;为了打卡,我牺牲了逛淘宝的时间;为了打卡,我甚至连最喜欢的偶像剧都没有看……为了学习,为了打卡,活了30多年的我,竟然第一次累到腰疼……不仅为自己执着于学习的疯魔所震撼,但同时也为自己的坚持所带来的一些收获而喜悦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学习、读书、写作,我收获的是另一种快乐。
2022.4.13
二、 今日份加餐:对高水平学习者的尊重
晓东老师说,“新网师没有点石成金的神奇功能”,如果单纯地以为加入了新网师就“万事大吉,大功告成,可以坐享其成”走向优秀和卓越,那是极其不现实的。这是在说作为校领导不要去强迫老师们加入新网师学习,因为自愿主动学习和被迫学习,出发点不一样,行动力和坚持力也大不相同。
确实如此,如果我是被迫加入的,那我从心理上就会抵触。相反,是我自己愿意走进来的,我会为我的选择而感到开心,也更愿意去克服我的选择所带来的一些困难。无论一件事情多么成功,无论这件事情多么好。总会有人喜欢,也会有人不喜欢。我们要做的就是自然而然地做好自己,至于其他人,气味相投的人终将会相遇。
新网师的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有些老师不愿意挑战自己,只喜欢在自己的舒适区自我膨胀。而因为学习带来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就会让其产生消极的情绪。这一点,我在这个学期研修的《构筑理想课堂·小学语文》课程上充分感受到了。尤其是随着课程的推进,有的老师出现了成绩一次比一次低,甚至是不及格的现象。这就让他们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也对我们的讲师产生了怀疑。甚至有的老师在直播课上直言,不及格的学员多,是不是说明讲师的能力是不是也有问题?言语中透露出的抱怨感,非常强烈,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些老师的愤愤不平。
其实这些老师的作业之所以得分低,是因为他们只是想当然地把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经验运用到了课程作业上来,他们并没有认真地听完讲师的直播授课,也没有认真地研读和课程相关的教材。比如上一次的作业,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很多老师根本就没有研究过新教育倡导的ABC三类教学目标,只是把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三维教学目标写了下来。任凭你写得再好,用的都不是一套理论,怎么能得到高分?
上个学期我在选修《听读绘说》课程的时候,也有两次作业得分很低的时候。一次是第一次提交作业,因为没有认真地看清作业要求,得分较低。另一次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绘本的概念,也就是没有理解我们课程中所提到的“绘本”的概念,导致选错了书,后面一切就都是“零”了。后来我明白了,出错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听讲师的课,对理论不明晰。出发点就搞错了,后面又怎么会有好结果?
所以这个学期,每次完成作业时,我都是认真地听完老师的直播授课,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再多听几遍。然后再去完成作业。尽管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有时候并不是很完美,但也做到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己的“舒适区”。成绩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已经比自己之前有了进步。
收获与付出是成正比的。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
202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