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扎心一联起意

读完柴静为《曾国蕃的正面和侧面》作的序,一共九章,最终的落脚点钉在了“靠着一根穷骨头,养活的这一点春意思。”

→可谓扎心。

这副对联出自曾国藩的《挺经.第三决.坚韧》,原文为:“稍论时事,余为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用自警也。”

老曾在48岁时,也就是1859年,半夜三更睡不着觉,起床写了这一副对联。大概意思是,不论身处何种境地,人都应当如春天一样充满生机,努力向上。无论遭遇怎样的磨难,都应保持自己的骨气。

那么究竟是什么时事让老曾彻夜难眠,发出如此感慨呢?

我们还原一下老曾夜不能寐那一年前五年的那段历史,正是清王朝内忧外患,四面楚歌的五年。

→内受太平军牵扯。

1854年至1859年,刚好是历史上镇压天国的阶段。那时,老曾正直壮年,40多岁,与我当时年龄相当,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经验。

1854年2月,湘军倾巢而出,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这篇檄文里面,他宣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并搬出“孔孟痛哭于九泉”,站在道德制高点,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斗争中。

1854年5月,曾国藩水陆统帅17000人,挥师北上。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击败,投水自尽,未遂。

7月25日,重振旗鼓,出师攻陷岳州。

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大喜过望,准备嘉奖老曾署理湖北巡抚,被大学士祁隽藻进言功高盖主,咸丰帝遂收回成名,赏赐兵部侍郎。

1855年2月12日,石达开烧毁老曾战船100余艘,座船被俘,本打算赴敌战死算了,结果又被劝止。

1856年,老曾坐镇南昌。太平天国内讧,“天京事变”爆发,南昌解围。

1857年2月20日,曾国藩父亲曾毓济去世,于是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父母去世服三年之丧)。

结果,咸丰等不到老曾三年。遂于1858年7月13日,谕老曾出办浙江军务。

11月15日弟曾国华在三河战役中战死。

12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爱民歌》“三军个个听仔细,行军先要爱百姓”起头,“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结尾,一共196字,描述了军民鱼水之情。

后来,毛主席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

可见,《爱民歌》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足够强大。

1859年11月,曾国藩攻取安庆。

→外受列强欺辱。

1858年,沙俄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6月,英法公使到北京交换条约文本,蓄意挑衅,炮轰大沽口。中国守军开炮还击,击沉击毁敌舰十多只,英海军司令受重伤。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签订《北京条约》。

我们这个时候,需要把老曾当成一个普通人来解读。

老曾其貌不扬,土里土气,看相貌无论如何也读不出骨骼清奇之相。几个月洗一次脚,很少洗澡。说他不讲卫生都是在包容他,竟有些阿臜之嫌。

在京当官,穷的叮当响。“逋责稍多,贾竖未能贳我”,想回家,路费也没有。如此境况之下,在随份子的时候宁愿多随,目的是收到更多的份子。因此,君子也有了小人的烦恼。然而,对待钱的认知,又竟然是缺而不贪。属于公家的小金库,自己卸任后再不染指。

跟太平天国斗争的日子,老曾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一腔热血去报效祖国,大败后羞愧难道,两次自杀未遂。也是在这段时间内,失去了父亲、兄弟两位至亲,经历了生死大难,树立了完善的生死观。

战功未被享受到,被皇帝忌惮不受重用。国家处于危难之中,举步维艰,想报国又被怀疑,此时的他内心一定充满了徘徊、纠结,接下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思绪万千,愁苦涌上心头,久久无法平息入睡。

→遂起身作联,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春意思、穷骨头,可不正是他当时一腔热血,铮铮铁骨的内心渴望的写照吗?

时事艰难,但我内心是有追求的。既要养活春意,又要撑起穷骨头。既是自勉,又是警世。

→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首对联的妙处,我觉得妙就妙在了养活一团春意思,还得要有两根穷骨头。

→春意思,是什么意思呢?春天的意思是生机勃勃、生意盎然,一切生命都刚刚探出头来,代表了希望。希望不仅得有,还得靠养才能活,经历了两次自杀和两位亲人的离世,老曾内心对生死多了一层理解,活下去,就得充满希望,随时保持内心的生机。

春意思代表了老曾处世哲学里面的柔软的一面。然而老曾的柔,却不是软熟和同,而是“寓深雄于静穆之中”,饱含雄奇之力的柔,如同柔弱的水里饱含了势能才有力量。

→穷骨头则代表了老曾刚性的一面。人在中年的老曾,跟年轻那会的忿而刚相比,去忿留刚。看到上疏咸丰帝,骂其“不暇深求、徒尚文饰”,句句见血,皇帝“掷其折于地”,君臣互骂。

由此可见,年轻时的老曾,骨头不是穷,是真的硬,或许上面还存在着未剔完的肉丝。真真切切有血有肉的愤青,做事莽撞、大胆行事,说是莽夫也不为过。

人到中年,老曾对刚进行拆碎重组,“刚非暴戾之谓也,强矫而已”。刚不是暴戾的意思,强行矫正罢了。这里的“刚”开始有了聪慧、临危不惧、急中生智的意思。

这幅对联刚柔相济,将当时国家内忧外患个人生死悲悯的家国情怀释放的淋漓尽致,并立志做一名求诸己的君子。

正是这样的曾国藩成就了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的曾国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总有书友在后台给我们留言说,讲一讲曾国藩吧,今天我们就讲讲曾国藩,我选了这本书,叫《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街上特...
    豐慶苑阅读 1,539评论 0 0
  • 1总有书友在后台给我们留言说,讲一讲曾国藩吧,今天我们就讲讲曾国藩,我选了这本书,叫《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街上...
    d7540b5e9941阅读 412评论 0 1
  • 总有书友在后台给我们留言说,讲一讲曾国藩吧,今天我们就讲讲曾国藩,我选了这本书,叫《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街上特...
    巨雷不响阅读 1,049评论 4 10
  • 读曾札记(4) 曾国藩文学的最高成就(1) 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认为清代的联语可以与唐诗宋词并列,而清联的代表人...
    春风再十里阅读 519评论 1 4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作者:张宏杰 一、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他还在家书中教育儿子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
    笔记羊阅读 2,18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