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是写给一位补习生的,但写着写着发现其实也是写给自己的……
跟自己比
…作为辅导老师,希望近期你能够做到四个字:“跟自己比”。反正,顶尖高手就只好跟自己比,因为无敌,独孤求败嘛;而垫底的“本钱不够”,也只好跟自己比;至于你嘛……其实跟自己比对每个人都适用。
一
首先,比较本来就很基础。没有比就没有高低、好坏,也没有香臭、美丑或悲喜、荣辱……那活着还有啥意思?不就是石头一块吗?所以即使动物也会比,它们吃到不好吃的才会吐出来,而遇到打不过的又会逃之夭夭…不会比连动物也活不下来。还记得“黔之驴”吗?
对人而言,不比何来“白如雪”、“美如画”?或“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不比何来“笔胜剑”、“事实胜于雄辩”…关键是:不比何来模仿、学习?比无疑是最基础的生存之道……
但到处比、随时比显然也不行。老重复一个动作,只吃素或只吃肉都会让人难受……
所以,对所谓“人比人,比死人”的说法似乎最好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解读:它既是一种智慧的解脱,让人不纠结,轻装上阵,但也有放任或逃避的嫌疑……
二
但正因为比较的基础性,动物也会比,所以人的比较的水平可能会向动物靠近,甚至还不如。你看:
有人喜欢跟别人比漂亮,像孔雀;有人喜欢比勇敢,像狮子;还有人喜欢比轻松愉快,像饱食无忧的猴子或狒狒…这些倒还无伤大雅,但还有人喜欢用烧钱、毁财来比富,而动物从不这么做。它们绝不靠浪费食物或毁掉自己的巢穴来炫耀……
恰当的比较无疑是水平,无疑存在跟谁比、如何比等问题。所以猴子、类人猿只会比美、比武或打闹游戏,而人类不仅有奥运会、知识抢答、考试测评、比武招亲、打擂、选美、市场竞争、军备竞赛,还要反思、总结、批评与自我批评……人间为啥是今天的模样?可说一切都是比出来的。
比较无处不在。跟自己比就是了解认识自己,进行反思,自我总结、批评和调整嘛…古人不也说要“日三省乎己”,或“认识你自己”吗?
但无处不在的东西人们往往又熟视无睹,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忘了还有这回事,不论跟别人比还是跟自己比。
结果就是,人们经常要么不比,要么乱比。一个比字说起来简单,其实未必。
三
我觉得,适当的比较有点像登山途中欣赏风景。
登山走一段路就该歇歇,顺便四下看看:自己是怎么走的,何时哼了首歌,哪里大汗淋漓,何处风景独特,大致走到哪里,跟计划有无出入,下一段如何走,是否逗逗某个小弟等等,岂不有趣?…——何不尽量主动计划好?何必非要等走不动了再歇,精疲力竭如何欣赏风景?……
人生、工作或学习不是经常被比作登山、跑步之类吗?其实登山不一定就是登山比赛,更非百米冲刺,完全无暇他顾——至少偶尔还可以左顾右盼,欣赏风景嘛……
即使比赛要跟别人比先后、快慢,但实际上更多还是跟自己比,如累不累,从容不迫还是气喘如牛;信心十足还是垂头丧气;是否需要休息,调节心态、气息…只顾埋头赶路,走了错路、弯路岂不麻烦?……
——所以建议你跟自己比,并不是因为你现在“本钱不够”,而是因为:跟自己比其实是每个人的常态…此刻,每个人都不妨把自己也当作一道风景……
四
那么具体就学习而言怎么比呢?当然内容也不少:
如上次测试中遗忘的单词或定理是否补习,已经掌握的是否更熟悉;有没有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技巧;学习与娱乐放松是否安排合理…又如比态度:学习兴趣、提问、跟同学之间的交流是否更多,更积极;跟近期目标或远期理想的距离是否更近;情绪高昂还是低落,放松还是麻木等等。简单说就是看自己有没有变化与改进嘛……
说到方法、技巧与态度,这里想安利几句。
两者当然有区别,无论吐泡泡糖、耍杂技或背单词肯定都有方法技巧,而不能只靠态度。但我想提醒的是:学习者最好不要把态度与方法、技巧完全分开,至少一开始是如此。理由如下:
例如老师要求学生主动提问或积极回答,而“积极”、“主动”往往被视为“态度”问题。其实未必。关键在于:是否“积极”、“主动”对大脑的刺激不一样,学习掌握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样——参与者跟旁观者会一样吗?那么“积极”、“主动”到底算方法还是态度?其实很难区分……
如果一定要区别开的话,首先要注意的也应是态度,而非方法技巧。道理很简单:因为一开始方法技巧往往还没成型,你能把握的也只有态度嘛……
所以才有所谓“温故知新”、“熟能生巧”之类说法。从学骑车,游泳到耍杂技,从用筷子到吹泡泡糖…哪样不是如此?啥叫量变到质变?…其实,英语说得更直白:“重复是技巧之母”("Repetition is the mother of skills",这似乎也是“熟能生巧”的最佳翻译)……
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最好不要把两者完全分开。
…最典型的大概是真正的初学者的例子。
磨石头这个动作容易吧?在现代人眼中毫无技术含量可言。但早期人类学习掌握这个动作——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居然花了至少上百万年时间。其中的方法、技巧无非就是:把那些石刀、石斧等工具稍微打磨一下,让它更光滑、更好用而已(所谓新石器又叫磨制石器)…此时的老祖宗还不懂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Why?他们蠢吗?
道理其实很简单。人的做法离不开基本态度、想法,包括自我认识与目标、定位之类。
因为原始人还不敢以“高等动物”或“大自然的主人”自居,能生存下来,没有病死,饿死或成为狮子、老虎的食物,就已经很幸运了。如果能忙里偷闲,玩玩游戏,打打瞌睡,就算十分惬意了……可以说除了活下去以外他们几乎没有其它任何想法,包括憧憬未来,主动追求变化。“明天会更好”、“要活得精彩”或“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之类原始人是一概不懂的,更不用说“跟自己比”、“挑战自我”了——他们首先要“挑战自然”嘛……可以说,此时人的想法就是“不求变的想法”、“没有想法的想法”……
这个真正的初学者的故事明确告诉我们:这世上没有纯粹的方法、技巧,至少一开始是没有的……
(不要说方法与态度,现代科学表明:甚至连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这类最基础的划分也不过是人的一厢情愿——你看或不看居然就可以决定一只猫的死活……但这道理太深,现代人大都不懂,你恐怕也要等将来。)
额,还没完呢,go on。
啥叫“最糟糕的想法”?其实,任何坏主意、笨想法都不比“没有想法的想法”、“不求变的想法”更糟糕——无论炫耀、攀比还是贪婪、浪费,也无论嫉妒、欺骗还是仇杀甚至战争…——没有任何其它想法耽误过人类上百万年……
请注意,既然存在了这么久,这种想法已经成为人类基因或思维习惯的一部分了——不然,为啥至今很多人或多或少还有些懒惰、保守或不思进取之类的毛病?为啥“以不变应万变”至今仍被很多人当成生存绝招?…——说起来都是泪,都是老祖宗害的……
无疑,一部分人受这种基因的影响更大,很不幸你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你也不算懒人——你经常还要帮母亲打理生意呢,但显然你也不太想改变现状,否则也不会当“垫底”的老大很多年……相信不止一个人这样评价你的学习现状:“不温不火”、“煨不耙,煮不熟”、“缺乏热情、决心”、“疲”……
反正我感觉你颇有“古人之风”——还有更“古”的“古风”吗?……
五
…总之,比是一切模仿、学习的基础,更是生存的基础。会比当然是水平;
但比绝不等于比赛,比赛不过是比较的一种,当然不能因为比赛(不论成绩好坏)而放弃了比较;
跟自己比就是认识了解自己,然后才好改变自己嘛;
——多跟自己比,你会进步得更快,更好……
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但单调、一成不变的风景不仅旁人看着不舒服,连自己也多少有些不爽。何不让它多些色彩、变化?…
愿你早日找到“登山的感觉”,如大汗淋漓的畅快,或发现美景的兴奋和惊喜……
不过,啥都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说实话,连我自己也有很久没有“登山的感觉”了……
所以——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