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参加各位伯乐的活动,拟了题、写了几百字,却又无心续下去。简友说过按自己的节奏写文,当然最好不过,自己的节奏那是先有写文之冲动,而参与活动,是要先写,边写边找到激情与构思,后者对我来说,感觉难过前者,但我依然会尝试去写的。
写文,天天要求自己写出满意之作,于我,有点难为,路途拍一照片,想到房屋的历史苍桑,想到地名,此是“窑湾,”历史有考证、建镇于晋代,约有1700年。湘潭历史以来,水陆交通便利,万商云集,河埠头熙熙攘攘,桅帆千杆,茶、盐、米、药材大都是通过水路运输。所谓“湘潭十八总”是指湘潭古时候的老城区,主体部分就是沿着湘江河边这条老街,老街每过一到两里有一个集市,称为“总”,每一个总又有码头通往湘江,从湘江村一级渠一直到窑湾依次分为一总到十八总。老街很多地方遗留着古时候铺砌的窄窄的青石板路。老街的老地名依然可见当年的繁华。
而“窑湾”的地名来由却说法不一样,一、说是因为窑湾地理位置是沿湘江而立,在石嘴垴更是形成一个天然的“抱手湾”,犹如一个避风港,所以称为“湾”。二、是因为由于这里人员密集,烧窑而名,故称为“窑”。三、也可能是因为当时街区繁盛,吃喝玩乐比较丰富,歌舞升平,“窑子”(青楼)多。不过这一说法没有得到证实,不可相信。据我对“窑湾”的印象与考证,反而最不可信的最真实的成立。一、按地形有点穿凿附会,二、条件不成立,一千多年烧窑怎得留下点遗址,“窑湾”一带,乃至湘潭河边一线,均是沙土,烧窑制造陶器一般选用陶土、瓷土和高岭土,而“窑湾”一样不具。如果以烧砖瓦的“石窑”而名,与一水陆繁华集结之地来烧砖瓦出名,不可信,又何处不可烧砖瓦;三,“窑湾”一带,自我小时候经常穿过,水榭楼台,尚能找到两三百米原来的旧貌,况且“窑湾”,称船驾佬(水手)为“水佬倌,”慢慢当地引申流传为带点下流、对女性轻慢侮辱的意思,又窑湾有一句俚语:“过了杨梅洲,莫想吃茄子。”这些话虽然慢慢已淡出人们的囗头,但却也是当地习俗活着的考证,杨梅洲乃毗邻窑湾一洲,其一、“窑湾”乃一商埠,吃不吃茄子,又不是农村,与茄子何关;其二、过了窑湾尾反而水陆之洲,效野之外,更容易吃到茄子。左思右想不通,后想如果“窑湾”就是青楼,逛的就是“窑子,”茄子代指年老色衰的青楼女子的乳房,而这句话不过是“水佬倌”嘴头上的一俚语、隐语,如此一解,反而通了。
湘江之古桑洲有桑树,橘子洲曾有橘子,宋《太平寰宇记》载:“橘洲在长沙县西南四里江中,诸洲皆没,此洲独浮,上多美橘,故以为名。”唯杨梅洲没有杨梅,有说青楼有很多才艺和容貌绝佳的女子,被商贾巨富相中,花巨资替其赎身。又不便在城里安家,便在窑湾对面的洲上置办房产,给些金银,雇上丫环婆子照顾其生活起居。其它商贾也跟风学样,这座无名小洲,便有了一个外号“养妹洲”。因养妹和杨梅在湘语里发音相近,久而久之“养妹洲”便成了杨梅洲。故事虽有杜撰嫌疑,况且不雅,所以这些都未被文字记载。
“窑湾”就是窑子,我认为没必要为它隐匿,粉饰,历史已苍桑,空余一名而矣。
走入“窑湾”要过一小石头山,即石嘴垴,石嘴垴的左边为望衡亭,右边有陶侃墓和唐兴寺。望衡亭立于这石山之上,湘江之水遇石山相阻,形成一急湾,向北而去,下方有一深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好好的码头送行,来一桃花深潭,如是倒是心神领会啦。“晋,陶侃囤兵于壶山(石嘴垴),建望岳、钓鱼二亭。后邑人将望岳改为望衡,眺望南岳衡山之义也。”亭上有联:“地维天柱此孤石,岳色江声萃一亭。”系湘潭文人何衢所撰,至今仍清晰可见。每每友人问我何为望衡亭,我亦调侃,天气好时,可以望到衡山,友人后反诘,说从没望到。
右边的陶侃墓,仍保存完好;唐兴寺,原名石头寺,《智俨石塔铭》:“……长沙潭西逾五里,陶侃故居石头寺,门前一带湘江水,吁嗟律席之名兮。”褚遂良为官清正,忠于职守,深得唐太宗赏识,褚遂良因劝阻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还笏辞官,几乎被杀,于655年(永徽六年)9月被贬为潭州都督。虽然心中愤懑之情难抑,面对湘潭秀丽的江南景色,花甲之年的褚遂良还是写下了《湘潭偶题》:“远山崷崪翠凝烟,烂漫桐花二月天。踏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褚遂良某日登陶公山游石头寺,看到寺宇宏伟,触景生情,面对长安,为大唐王朝兴衰悲愤不已,于是援笔题写遒劲有力、丰腴大气“大唐兴寺”四字,寓意匡扶大唐之意,石头寺自此改称唐兴寺。现“大唐兴寺”的题匾仍存。诸位感兴趣可以考证下,看是否符合褚遂良笔法。
弯过石嘴垴,有一石拱桥,名“唐兴桥,”应是傍唐兴寺而来,桥上雕刻的石猴、石象、石狮栩栩如生。狭窄的石拱桥下,春水泛滥时,总有许多垂钓者,扳罾者。水满池塘碧树,垂钓半江烟雨,时光荏苒流。
小桥流水,青石板踏过,眼前才正是“窑湾”古街啦,宽裕枯粮行位于通往窑湾的江畔,是清光绪年间毛槐林开设的。毛槐林,毛主席的伯父,1925年春,毛泽东由广州回湘潭,落脚原“宽裕枯粮行”。窑湾古街,随着流水的冲刷,本以颓废不堪,近年政府斥巨资十几个亿,让其旧貌复新,商铺琳琅,游人重新如织。
走进“窑湾,”就走进了湘潭历史的最深处。今日就“窑湾”随笔几句……春水滔滔去,哪复计西东,江山留胜况,柳絮荡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