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德混血莱布尼茨说起:西方哲学来源于中国,并非来源于古希腊。
18世纪之前,现代德语尚未形成体系,还只是当地的方言土语。由于词汇的匮乏,尚未有精确的语义,这种语言根本无法表述抽象的哲学概念。莱布尼茨有个学生,名叫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德国博学家、法学家、数学家、启蒙哲学家)是第一位使用德语表述哲学思想的人。沃尔夫本人曾明确表示,其哲学思想来自于中国,但也因此被驱逐出境。谁也没有料到,这一驱逐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导致中国哲学思想在德国名声大噪,从此更加深入人心。
好了,该康德出场了。
康德其实就是沃尔夫的再传弟子,只是此人站在了种族主义的立场上,故意给中国哲学戴上了一顶所谓古希腊的帽子。由此,开始形成所谓西方中心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所谓的古希腊哲学。
尼采曾经嘲笑康德,说其是德国乡下孔尼斯堡的一位“中国佬”,还透露了他盗取中国哲学、并将西方哲学的中国源头改头换面、伪装成古希腊这一历史事实。其实,只要多翻翻18世纪以前的书,就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在18世纪以前,欧洲学者都有一个共识,即西方哲学来源于中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帕金斯在其著作中透露:直到18世纪下半期,所有的西方学者都同意哲学存在于欧洲以外的文化当中。其中,莱布尼茨将中国视为哲学的土地。
德国教育家赖希维说:18世末,随着中国国力渐衰,中国与希腊的角色发生了互换。原先,中国一致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发源地,没有之一,然而,随着角色互换,西方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们改为将古希腊人尊为“世界最伟大的导师”。
英国哲学杂志总编科恩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十分诧异,他惊讶地表示:竟然没有人质疑苏格拉底的存在,苏格拉底留下任何书面记录了吗?有留下类似《易经》《道德经》这样包括许多哲学思想的著作或文献吗?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则认为,《易经》才是一本充满了智慧的书。
可是,西方暴发之后的心态却是极力掩盖事实,否认来自东方的智慧与恩赐。
17-18世纪,绝大多数欧美精英都认为欧洲文明不是自我产生,而主要是从中国那里学来的,这就是东学西渐。伏尔泰曾感叹:文明、科学、艺术、学术及其发展都开始于古代中国,而直到最近才在欧洲出现。东方是所有艺术的摇篮,西方的一切都由此而来。
法国汉学家艾莆田在其著作《中国之欧洲》中写道:中国是数千年来,对我们这颗星球上的文化与科学作出最大贡献的民族之一。欧洲一切立法、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活动之准则,若不是从孔子那里拿来,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最早可考的希腊哲学是1758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著《名哲言行录》,但通篇研究就会发现,其学说和思想根本不是来自古希腊,而是出自孔子。《名哲言行录》共10卷,包括200余位哲学家与300余篇作品。它将古希腊哲学按哲学家籍贯分为两大学派:爱奥尼亚派与意大利派,再按哲学流派来划分。该书据说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有印刷本,也有拉丁文译本的出现,变得为人熟悉,蒙田是该书的热情读者之一。尼采也做过有关《哲人言行录》的研究。该书中以长篇大论的方式隆重介绍了孔子及儒学,而苏格拉底的故事情节与《论语》相仿。
对于西方哲学及其西方哲学产生的前提,莱布尼茨曾直接与数位耶稣会士联系,要求他们从中国引进实践哲学。莱布尼茨从中国学习了哲学的六种要素,分别是:
1、表意概念,即哲学语言;
2、自然神;
3、普遍主义,即抽象型;
4、辩证法,即阴阳思辨;
5、形而上,即“道”的形成;
6、逻辑。
详细的内容在《虚构的西方文明史》——古今西方“复制中国”考论一书中也有论述。
欧洲人从把中国奉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转变为鄙视、蔑视,其根本原因在于力量的此消彼长。而西方历来奉行的是丛林法则,强者为尊。至于能够如何构建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体系,他们还陷于中国一千多年前的门阀世家的争斗中。要知道,中国突破门阀世家,花费了整整千年时光。而他们尚未渡过这个阶段。
美国社会学家弗兰克曾一针见血指出,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及欧洲殖民主义在亚洲的斩获,这两点促使欧洲人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便不是编造了所有历史,也至少发明了一种虚假的普世主义。因此,到19世纪下半期时,整个世界历史被系统的、有目的地改写了,并打造出了一个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和社会科学体系。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