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今天恰好是加入简书一个月,看看自己的成绩,每天一篇以上的文章,算是比较勤劳。开始以读书笔记为主,也是因为存货较多,有些急功近利,想一战成名,于是好的坏的,有样没样的一股脑抛上来,结果可想而知,惨淡。
后面发现自己喜欢胡思乱想,于是开始主攻短篇,偶尔写写职场或者生活当中的经验干货。写的多了,便会有所感觉。
每次写完文章,自己复读两遍,怎么看怎么文笔拙笨,用词重复没有新意,要不是日更的压力,真心没有信心发出去显眼。
-学习-
于是去找大神学习,关注了主题《谈写作》,里面的热门文章个个当当响梆梆硬,吃一个不够吃两个就顶住了。有介绍架构的,有分享书单的,还有出主意题目怎么抓人眼球的,受益匪浅,相见恨晚啊。
记得一位大哥说过,要想写好文章,开始都是要模仿的,自学成才独树一帜的少之又少。老老实实找了大家看了都说好的短篇小说集,开始拜读学习。
1、(法)莫泊桑《羊脂球: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
2、(俄罗斯)契诃夫《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3、(美)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4、(美)马克·吐温《竞选州长: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
5、(日)芥川龙之介《罗生门:芥川龙之介中短篇小说选》
6、(美国)雷蒙德·卡佛《大教堂》
7、(中)阿城《遍地风流》
(这里不包括我曾经看过的小说集,所以只是自己学习的列表,没有任何推荐甄选的意思。)
于是茶余饭后,等人等车,上厕所排队,如饥似渴,一目十行。
看了不少,却平添了更多的困惑。
-思考-
这些经典中,自己比较能接受的像莫泊桑,尤其是第一次读完整版《羊脂球》,可比中学课本里的内容丰满多了。还喜欢芥川龙之介,想象空间足够,文笔华美。
但是也有看两页就翻不下去的,像雷蒙德·卡佛,盛誉空前的大作家,不应该啊。从开篇的《羽毛》,到最经典的《大教堂》,用晦涩难懂,一点儿都不为过。一定是我出问题了。
于是,仔细思考了下,可能的几个原因:
首先,自己阅读的目的已经不纯,抱着速成,找着三板斧就重回战场的架势。把美味当快餐,囫囵吞枣,尝不出其中滋味,情理之中。现在流行的标题党,鸡汤文,有点这个意思,把我们的阅读习惯已经惯坏。
其次,自己文学素养不够,没了解作品的背景,不梳理人物关系,只从文字表面看端详,本身就是肤浅的表现。谈不上趋炎附会,但每部作品都是有灵魂的,太随便是无法深刻理解的。比如自己的不少作品里,其实是有埋了伏笔,但真正被看出的又有多少呢?名字的设计,出场的顺序,话中有话,虚言暗指,理解你的才是真爱啊!
再次,自己没有设身处地,不能感同身受。很多作品不见得全部为了卖座,相当一部分只是作者的观点表达,真情流露罢了。如果我们和作者不在一个频道上,就像很多流行歌曲,如果歌词曲调恰好符合听众的心思,就会特别有共鸣。
最后,有没有可能是作品真的差呢?所谓的好评只是人云亦云,大家附庸风雅,皇帝的新衣罢了。这个有可能,但我感觉极少,尤其是已经经历了很多年检验的作品。最多是作品的风格、文章的题材,是我们不喜欢的。比如用动词最好的阿城,作品简洁明快,废话很少,但我就不很喜欢,感觉干巴巴的,硌人。
-反思-
看了想了这么多,对自己今后的写作有所帮助才好,有破有立,才能长足进步。
第一,还是要多看多读多想,吸取百家之长;描写一个少女忧伤,如果会十几种方法就要比只会一种要从容的多;
第二,还是要勇于接受“不喜欢”的作品,让自己频谱更宽一些;努力突破舒适区,风格多变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乐趣,说不定能发现自己新的大陆;
第三,要多和前辈交流,常见的教训,明显的火坑,能不跳就不跳,多花点时间厚着脸皮学习请教,比投稿失败独自哭泣好的多;
第四,要常停下来审视自己,按着惯性疯跑,有可能踏上的是不归路;歇一歇,调整下心态,对比下目标,三省其身不敢说,一个月琢磨琢磨应该没有问题。
-感谢-
最后要感谢对我作品提出宝贵建议的各位主编和朋友,尤其是拒稿的各位,我每次都义愤填膺想要个说法,你们傲娇冷酷的不理不睬,让我只有静下心来打磨作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