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y 2 (10月19日,周四)
====================================
第二天早上的沙龙日程似乎是亮点最少的,我一度考虑旷这半天的工,找个成都景点逛逛,并且跟小伙伴们讨论过这个想法。但第一天的沙龙给我的总体印象很好,我觉得沙龙质量的下限可能还是比较高的,第二天还是按时来到科幻馆。
首先,我在前台核对了当日日程,并指出前台上当日的打印稿和大屏幕上显示的日程中的两处不一致之处,请他们务必弄清以哪边为准。这两处不一致是下午的日程,所以我还有机会再去问一次。后来得知,是有个拷贝粘贴错误:他们本想删掉一个厅的下午前三档安排,却不小心把空白行多粘贴了一次,把下面一行的那三档也覆盖成空白了。
第一档我选择的是木星厅的“五湖四海谈科幻”,这是一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两档联播。选这个跟沙龙主题没什么关系,纯粹是因为第一天我已经去过十个厅中的七个了,木星是我尚未去过的三个之一,想早点达成全覆盖。
第一位主讲是武汉大学的一位副教授,关于科幻游戏。这主题似乎是可以的,看她怎么发挥了。
她的发挥,就是对着手头一个iPad mini,头也不抬地念了半小时的板书——可能更长,但半小时之后,我忍无可忍,悄悄提前离场了。我知道提前离场很无礼,对此我表示抱歉……等等,我应该向谁表示抱歉?似乎没有任何人在看着我。
抱着全覆盖的小小执念,我来到了土星厅的“《对望的恒星》新书分享会”。这个沙龙似乎是面对中小学生的,大厅的前半部分整整齐齐地坐满了学生,后半部分零零星星坐了几个成年人,象是带队老师之类的。我听了几分钟,确认了这个猜测,弯腰离场了。这次我真的很抱歉。如果会员手册上把话题写得更清楚一点,也许可以避免这个误会。
我又来到海王星厅,标题太长,见图。这场似乎不错,可惜我来得太晚了,没听几分钟,沙龙结束了……
正在纠结第二档去哪时,我注意到三楼平台附近有一阵小小的骚动,从人缝中我看到一位熟悉的身影——德国物理学家、科幻作家Brandon Q. Morris教授。第五天的日程中有一档他的沙龙。我虽然之前没听说过这位作家,但为了准备参加这场沙龙,一周前查过他的资料,并找到他将在沙龙上介绍的新作《The Disturbance》(中译:《牧羊人1号》)读了一下(我会告诉你我读这书的决定因素是他与我喜欢的奇幻作家布兰登·桑德森同名吗?),在来蓉航班上刚刚读完,Day 1晚上刷完微博后顺便在豆瓣上写了这书的书评。关于这书,我有一些问号——这些问号在第五天才得到回答,这是后话——于是就跟了上去,看到他在靠窗的一个区域落座(后来我才注意到,这里是记者专访区域)。
左边那位主持人面相稚嫩,但主持其实很老到,英语也很溜。不过采访的一众记者就没那么有水平了{,问的问题大都很肤浅,一听就是没做过什么功课}。半小时采访时间很快过去,快结束时,有个记者抛出一个诱导性很强的问题:“你会在作品中引入更多的中国元素吗?”果不其然,当晚微信公众号对此事的新闻标题就是这样的:“布兰登·莫里斯:我的作品将纳入中国元素,这很有必要”。
采访结束后,我要到了一张莫里斯教授的名片,这是后来将其与电子书合影:
此时第二档沙龙时间已经过半,但我还是回到了木星厅,发现门口的嘉宾立牌多了一块牌子,眼睛一亮,立马进去。里面,主题讲演早已结束,圆桌对谈环节也已接近尾声。似乎是原定的四位嘉宾中有一位没来,对谈环节他们临时请了宝树老师来救场。
第一天第一场,结束后找宝树的人比较多,我没去打扰。这场马拉松式的沙龙结束时人已经很少了,即便如此,仍有一位老者找到宝树请他签名合影。我帮他们合影好之后,才上前跟宝树打招呼、求签名、合影。这么多年之后,他仍然记得我在水木社区的ID(我们一般都在胸牌上印自己的网名,方便线下“认亲”),有点令我意外。
虽只是第二天,午餐流程我已经熟门熟路了。去小亭子扫码点餐,然后在等餐时顺便逛逛边上的幻迷展区。
我首先留意到的是新星出版社的摊位。哦,更准确地说,是《文明》系列的立牌。因为第四天还有一场关于文明的沙龙,我暂且把这个话题留到那场沙龙部分再展开。这里要说的是,发现一位主编同时喜爱文明和斯卡尔奇,这话头一打开就停不下来了。从《文明》的翻译聊到即将上市的《怪兽保护协会》中译,再聊到上个月(原版)刚出的新手恶人。我提到自己读过斯卡尔奇的所有科幻作品,并拉出自己做的Scalzi中英对照作品列表,给公子政老师安利尚未有中译的几部,尤其是 The Dispatcher 中篇三部曲;聊到The Expanse中译的曲折之路,了解到了太空歌剧类在中国市场的艰难;最后我还强行安利了自己特别喜欢、这次雨果奖有两项提名的柴老师,虽然他的另一个三部曲Final Architecture (Shards of Earth等)偏太空歌戏类,但这次入围的Children of Time三部曲是国内喜爱的硬科幻。
中间,我估摸着点的午餐早就过号了,道了个歉离开去领了餐匆匆吃完,回来接着聊完了上述的后半段。
接着,我来到了斜对面的中文科幻数据库。CSFDB这个网站我之前搜资料时见过,但没想到摊主扫了一眼我的胸牌立即认出我的网名。天爵这个网名我也认识,在豆瓣上阅读标注很多、书评质量高、最关键是跟我阅读重合度很高。但我之前未曾把这个网名与这个网站联系起来。
在这个摊位上,我还幸运地偶遇了零始真老师(河流老师抱恙,当然是不容易在会场偶遇的),机缘巧合竟然有幸跟两位雨果奖入围者(其中一位还将是两天后的雨果奖获奖者)三人同框合影。{可惜请路人帮忙拍的合影事后才发现有不妥之处,不便发出。}
(插述一段:作为英国科幻作家Adrian Tchaikovsky柴老师的粉丝,我在reddit(美国贴吧)的柴老师的吧里发贴征询过有没有柴粉参与本届Worldcon。没有征询到,但有一位 j_smith【后面还会提到他】回了贴子,说他虽然不会过来,但提到了他联系过一些中国的幻迷的情况。他列举的网名,就有昨晚提到的科幻光年和上面几段的几位。要通过国外幻迷来了解国内知名幻迷,我这个野生幻迷实在惭愧。第二天晚上回到酒店后,我把这个回贴拉出来,把他提到的中国幻迷的微博都加了关注,细细学习了一遍。)
转过一圈,来到大名鼎鼎的《轨迹》杂志摊位,我眼前一亮:他家背景墙上几张大幅海报,左上角赫然就是去年有柴老师专访的那期封面(链接:我去年译介的此文前言)!然而,我在摊位桌上摆的几十本杂志里翻了一遍,却没找到这期杂志。我跟摊位上的Fancesca Myman女士解释说我是柴老师的粉丝,今年提名并投票了柴老师的长中篇《Ogres》和《Children of Time》系列,询问能不能找到这期杂志用于手持拍照。Myman女士很热心,表示她也投了时间之子,然后就蹲下身子在桌子下面好一顿翻找,终于找出这期杂志。
我又注意到背景墙下方有一排科幻装饰画标价出售,似乎是往期的封面画,就问有没有柴老师的这期对应的画。这张画好找,她一下就在行李箱里找出来了。她告诉我,虽然杂志是展示用的非卖品,但如果我买了这幅画,她可以做主把这期杂志送给我。我连声感谢。由于画的尺寸有点大,我的背包里装不下,我请她帮忙保留两天,等雨果奖颁奖那天白天我再来取。
Myman女士帮我拍了这张照片(右下角横放的那张就是为我保留的科幻画),然后把画和杂志收好等我第四天来取。
事后查了Locus网站的staff,才发现Myman女士是杂志的高级画师(兼编辑),杂志的绝大部分封面(当然也包括这期)都是她亲自画的。我一度以为她是Locus此行人员中级别最高的一位,直到雨果颁奖礼上才发现来了一位杂志主编。但那位主编我从未在摊位上见过。
经过这一番折腾,下午第一个沙龙时间段已过。第二场,我来到天王星厅。
居中的是从SFW跳到八光分的杨枫前辈,她与其右侧的Lezli Robyn女士分别是《银河边缘》中、美版本各自的主编。她们与其嘉宾一齐讲述了一个建立中、美两版同名杂志平台、在鼓励快速消费科幻文创作的同时、各自从对方引进中、短篇科幻的成功商业案例。
过程中,又重点提及了付强(左二)的《黑域密室》。我的“想读”书单又加一本,{但后续的发展现在让我倾向于移除而不是阅读这期银边。{付强口才虽好,但在两天后的文明那场沙龙回答幻迷提问时,暴露了他科幻素养方面的一些缺陷,幸亏在场的另外两位老师完美救场。}
下午第三场,我步行至喜来登菁蓉厅,首次观摩在喜来登分会场举行的沙龙。这是又是一场跨两个时间段的加长版沙龙,我观摩的是后半场。
在拍下这张照片之前,我还听到了前面一段,宋彦教授关于AI的讲座的末尾。虽然只听了只鳞片爪,也受益匪浅;与年中读过的一本关于AI的科普书互相印证(但科普总是落后于前沿科研的),加深了理解。
这个沙龙最后这个对谈的主题既切题又有趣。半个多世纪前的机器人三原则在当下日新月异的AI新形势下还是否有效?如何边发展边治理地为AI套上“紧箍咒”预防其危及人类?嘉宾们没有在文字游戏上浪费一秒钟,直截了当地展开了实质性的探讨。
我觉得这是我在本届大会上听到的最精彩的一档对谈。之前的讲座很可能也是最精彩的讲座之一,可惜我没听到多少,难以判断;很后悔前一档没有过来从头听起。
就连听众也受到激发,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巧问妙答层出不穷。一位观众尖锐地问道:前面说到人工智能会从自然语言技术突破,那我们现在为什么还在听人工同传而不是AI同传?激起全场笑声。宋彦教授的回答也精妙。
说到同传,这个沙龙厅的同传人员在后场的一个小玻璃房间里,TA的声音只会通过耳机而不会直接传到附近听众耳中。这个体贴的设置,在貌似豪华的科幻馆中的任何一个会厅中都没做好——那里,同传人员坐在后面一张桌前,与会场没有任何隔离,TA的声音会直接传至附近观众耳中,不管你戴没戴同传耳机。这对于象我这样有一定听力基础不需同传耳机、但英语又不是特别好的人来说,很不舒服:一只耳朵听着台上的英语,另一只耳朵钻进来小声的中文,大脑一时不知该如何处理,结果哪边都没听好。有一场我去晚了,唯一的空座就在同传前面,听得特别不舒服。后来我就懂了,进场先观察同传的座位在哪里,然后尽量选择与其成对角线的最远座位。
我本想以后多参加一些喜来登的沙龙,但这个酒店离科幻馆的距离实在太远了,看似充裕的半小时的沙龙间隔时间如果要在二者之间走一趟,就特别紧张。
结束后,我抓紧时间步行回科幻馆,来到金星厅,听听筹备Worldcon的八卦(划去)背后的故事。
(你看,我有机会就坐前排,不是想出风头,只是想躲避后场无孔不入的同传人声。)
台上四人,分别是下两届(格拉斯哥和西雅图)Worldcon的负责人,以及本届Worldcon的中方、外方总负责人。手册上沙龙的话题与标题并不特别相符,话题主要是大会筹备经验分享、过程中的趣事与困难,以及下届的筹备情况;实际说的也正是这些。这场我最大的感受是,别以为只有中国人会说官话套话,老外说起来也是一套一套的。
提问环节,这位八十多岁高龄的铁杆幻迷率先发难。他说,在来华之前,他一再跟主办方要求落地具体接待人的联系方式,而主办人则一再以落地后一定有人接待、不必担心的空洞承诺来应对,就是不给这个联系信息。现在行程一切正常,他得以顺利参会;但他总是担心,如果出现意外,例如他错过中转航班,不得不改签另一航班,他就不知道如何把新的航班和告诉谁,也不知道在新的抵达时间是否仍有人接待。其实这个问题他之前在网上问过,得不到正面回答就在这里又捅出来了。
外方负责人的回复简洁而经典:你这是一段陈述,不是一个问题。有请下一位提问者!
这场沙龙结束后,我抓紧时间又订了一份快餐,因为我想参加当晚七点开始的银河奖颁奖礼——位于喜来登天府厅。只有半小时的转场时间,我来不及坐下来吃,抓起汉堡边吃边快步走上沿湖步道——这是本日第三次了。
通过安检、进入会场之前,我眼睛一亮(这是今天第几次了?)——我在会场门口稍作停留,欣赏一下场馆门外布置时,发现老王(王晋康老师)在我后面不远处进来。我当机立断,迅速解下背包、掏出笔和特意背过来的一本书,在此期间余光一直留意老王的动向。重新背上包,我快走几步,赶到老王身边,一边跟他并排走一边表达敬意并谨慎地索要签名。老王很爽快地答应了,接过书和笔,只在签名的瞬间停步了一下,其余时间我们一直不紧不慢地步入会场。
这是一本《十字》的英译版本。老王在签名前并无片刻犹豫,显然是见过这个版本。我趁机把下午那位意大利人关于准备译介他的书的情况说了一下,祝贺他并问译介的是否也是这本。老王说,意方之前译介过几个短篇,这本译好了尚待出版。
限于当时场景,我没有请求合影,在接待人员跟老王碰头之后就致谢离开了。这本书我继续背着,老天不负有心人,在第五天,我终于有幸遇上机会拿着这本书与老王合影。
说回银河之夜。我以为这又是一次三界宙小伙伴碰头的机会,但没想到几位群友纷纷表示以前看过一次,这次不想看了。最后只有同样没看过的小龙老师和我两人观礼。不久,我们就明白其他小伙伴不愿意来的原因了。这个跟春晚挺象的,如果一次没看过,肯定不甘心;看过一次,仪式感有了,第二次就没什么必要了。
开场有个邀请所有高校幻协上台合影的环节,挺感人的。坐我另一边的就是一位这样的幻协成员,主持人一宣布这个环节,她就兴高采烈地跟同伴拿起旗子上台了。虽然之前我跟她显摆新鲜的老王签名时,她无动于衷地问老王是谁,但我仍然为他们高兴。有这份激情在,假以时日,经典的作品他们迟早会接触到、欣赏到。
然后很快到了恭喜宝树老师再获银河奖的时刻:
后面的环节就没这么有意思了,于是我跟小龙老师小声聊起天来。小龙老师是资深的幻界译者;桑老师的作品,他之前译过《破战者》等;最近译的是YA科幻《夺取群星》三部曲。这三本书由于出版社的原因,在译毕多时之后仍未出版。Botanica提到想在本届Worldcon上择机做一定的宣传,我以为上天(Skyward的直译,我们给这套书起的外号)中译终于要出版了,因为原版的第四部暨收官卷将在十一月底隆重推出,现在出前三本的中译,可以达到较好的联动效果。但这个幻想很快就破灭了,出版方面并没有什么进展。
由于中译没出,国内读过这书的很少,即使在群里也是这样。我们聊起这套书的设定和情节,看得出,小龙也是好久没跟人聊过了。散场后,我拿出Skyward原版的封皮(是的,书太厚了不好拿,我就只剥下书皮带了过来),跟小龙老师合了个影,这书皮也算没白背过来(事实证明,它后来又用上了一次)。
(Day 2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