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才舒。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课程标准的必要基础与前提。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或者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肤浅,学生只能简单回答“是”或者“不是”,课堂氛围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只是停留在思维的浅表层面,难以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
或者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最新发展区,学生要么不感兴趣,要么不敢回答或者难以回答,课堂教学氛围沉闷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更不用说有效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了。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从今天起,我们将与大家交流、分享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今天首先与大家交流、分享的是问题设计要坚持“四性”——层次性、递进性、开放性与新颖性。
我们首先来交流、分享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递进性。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清代散文家、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就像观赏山峰一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讳的就是平铺直述、各部分平均用力且毫无波澜。
好文章应该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做到像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那样设计出出人意料又情在理中的故事情节则更加感人。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出具有一定层次性的问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初中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时,在学习“商鞅变法”这一子目时,如果只是简单分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教材中已经详细列出,学生显然不感兴趣且回答不够积极。
即使回答出来也只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无法有效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
有教师在教学这一子目时,让学生提前预习《百家争鸣》这一课并深刻认识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影响。
然后有效整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这一课的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深刻背景并认识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
这样的课堂问题设置,从商鞅变法的内容、原因与影响等层面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商鞅变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
问题设计的递进性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递进性:最初的问题可以设计简单一点,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开展,可以逐渐增加问题设计的难度,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挑战性。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初中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一课时,对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子目的教学,如果只是从秦朝创立中央与地方制度的内容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最多只是简单复述教材内容,无法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制度的深远影响。
这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与表现分别是什么?有哪些创新之处?这一制度延续到什么时候?
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出来,可以适当提示:清帝什么时候退位?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制度什么时候终结?
通过这样一系列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其后两千多年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秦朝存在的历史虽然短暂,但是其创立的制度深刻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就是这个道理。
好了,今天我们与大家交流、分享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递进性,明天,我们将与大家交流、分享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开放性与新颖性。
对此,您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