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多愁善感的故事。
多愁善感的故事空虚、脆弱,很多成年人甚至很难区分多愁善感和真情实感的差别,但纯真热烈、元气满满的小朋友一眼就能看出来。
很多感伤的成人童话就属于这种,可能也很优美,但缺乏精神上的能量和营养,可供自怜自艾,却不适合讲给孩子。
第二种:包含了惊悚、暴力、恐怖情节的故事。
这类故事危害最大。
它们让孩子害怕、兴奋,甚至让有些孩子以为自己想听、爱听。这种故事于音乐是广场舞的伴奏带,于戏剧是神剧雷剧,像又咸又辣的菜一样,会刺激、败坏孩子的口味,让孩子对“清淡营养”的故事失去兴趣。
某些国产动画片、网上一些七拼八凑的儿童故事都有这个问题,家长应该仔细甄别。
第三种:超出孩子兴趣范围和理解能力的故事(除非包着神奇的外衣)。
如果故事里有太多孩子完全不知道的事,比如,需要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玩笑、隐喻,那这个故事就不适合讲给孩子听,可以等孩子长大些、有一定了解了再讲。
第四种:会引起反叛情绪的故事。
这里包含了两种情况:
1、直接鼓励孩子和家长、老师作对的故事;
2、 “ 别人家孩子 ” 的故事。
前者的危害显而易见,后者则相对隐蔽。
在第二类故事里,会塑造出一个完全符合家长意愿的、理想的完美孩子,也就是所谓的“好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这当然是一种说教,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第五种:粗鄙的故事。
真正的幽默感是想象力的产物,low而拙劣的搞笑内容只会导致言行放纵。
一开始,插科打诨、哗众取宠会破坏敬畏感;随后,就会沦为粗俗;最终,它们会赶走诗意和美好、想象力和同理心,培养出孩子的恶趣味。
第六种:有过多讽刺和挖苦的故事。
小朋友对讽刺和挖苦是不能完全理解的,滥用讽刺只会吞噬信任,而这种信任正是孩子们安全感的来源。
一旦沉湎于讽刺,孩子们心中的仁慈就会不知不觉地泯灭,他们的同情心、同理心都会变得淡漠。
讽刺和挖苦会通过牺牲心灵发育头脑,家长应该保护孩子不受这种危险风格的影响。
第七种:讲述未成年人孝行和人临终时情形的故事。
不论东方、西方,讲孝道的故事以前都很流行,但随着社会的进步,鼓励未成年人顺从、承担成年人责任的故事显然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及育儿理念。
目前市场上有一些讲死亡、失去亲人的绘本和故事,如果孩子周围确有发生,是可以用故事疏导情绪的,但如果孩子周围压根没有这样的事,那么,类似的故事就不必讲。
因为,对孩子来说,最要紧的事不是思考死亡,而是学会生活。
第八种:兼有神话传说和科学知识的故事。
神话传说就是神话传说,科学知识就是科学知识,如果试图把这两者嫁接起来,那么,神话传说会失去天马行空的美感,科学知识会失去一丝不苟的严谨。
真正的神话传说不会受任何现实可能性的阻碍,科学的发展则不需要神力的帮助。这两者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启迪着孩子的想象力,混为一谈只会不伦不类。
“ 仙女帮科学家发明机器人”,这种故事想想都不寒而栗。
第九种:说教明显的故事。
教育不是直截了当地说教,同样,用于说教的故事也不可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故事应该刻画、创造,而不是告诫、恐吓。伟大的艺术家会立足于普适的价值观,对生活进行含蓄的评判,但不会明确、直白地说教。
第十种:能唤起情感,但这种情感却没法转化成行动的故事。
这类故事会浪费孩子的精力,而这些精力本该有更好的用途。
除了上面十种故事,还有一些小细节、小场景也是不该出现在童话故事里的,比如 故事场景中没有一个场景提到可乐、薯条之类的快餐食品,所有人物喝的饮料不是果汁就是牛奶,当然也没有任何人物吸烟。
小朋友如果喜欢一个故事,会不自觉地效仿故事里的人物,讲故事的人有义务倡导健康的生活习惯,帮助家长养育健康的宝宝。
摘自公众号彩色斑马
选好绘本好故事的标准千差万别,如果爸爸妈妈们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可以从什么是不好的着手,避开这些故事,给孩子选好书,选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