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260《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十七卷-10
兵事以严终
卫尉李广担任骁骑将军,驻守云中郡;中尉程不识担任车骑将军,驻守雁门关。李广和程不识都以边境郡守的身份指挥军队,在当时很有名气。
李广指挥行军没有固定编制和行列阵势,选择水甜草肥的地方驻扎下来,人人自便。夜间也不派设巡更士兵敲刁斗警卫营盘。军中指挥部的文书简单便宜。
李广只派出侦察哨兵远远地去监视敌军。李广的军营未曾遭到袭击。
程不识则整肃军事编制,讲究队列和布阵安营。夜间敲刁斗巡逻;军中官佐处理军队文书一直忙到天明;军队不能随意休息。程不识的军营也没有遇到危险。
程不识说:“李广的军队很随便。如果敌人突袭,就没有办法抵御。但李广的士兵很自在,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拼力死战。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烦扰,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
但匈奴人更害怕李广的谋略。汉军士兵也多数愿意跟随李广作战,不愿跟随程不识受苦。
司马光曰:《易经》说,军队一出动就要有严格的军纪,否则,不论胜败都是凶【师出以律,否藏凶】。
这是说统领大军不用法纪来控驭,没有不凶的。李广统领军队,使人人自便。凭李广的奇才,这样是可以的。
但是,不能把他的方法引为楷模来效法。要继续沿用这一方法很难,更何况是与李广同时做将领的人呢。
普通人本来性惰,都喜好安逸而不知道这是接近祸害的危险。那些士兵们都认为程不识治军严苛烦扰,而愿意跟随李广作战,势必仇视他们的长官而不服从指挥。
这样,指挥军队简单便宜的危害,就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抵御敌人突袭这一点了。
所以说,军队的事情要始终严格【兵事以严终】。统领军队,也就是严格而已。
仿效程不识治军,即使打不了胜仗,但可以保证不失败。如果学习李广的方法,很少能避免全军覆灭的结局。
感思:李广青史留名,号称飞将军,胆识过人,才能突出,非同一般。
前篇笔记李广智退匈奴(详见读书笔记247),李广危时能静,敢用奇计。凭借自己的胆识,指挥一百来人的队伍,吓退几千人匈奴部队。
同期有个叫程不识得将军,和李广同等官阶,都是当时的名将,可在治军方法上,截然不同。
李广主打一个闲散自由舒适风,挑水甜草美处扎下营寨,人人自便,想睡大觉就睡大觉,想溜达就溜达,想掼蛋就掼蛋;军中的文书力求简单,除掉繁文缛节,精减报告记录,能不记就不记。
只特别重视一件事情,派出侦察兵,远远地去观察敌情。
虽然营盘里没有太多防卫,没有许多制度规定,但依靠侦察,一有风吹草动,李广就能知道,就能凭借个人谋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保证了军营没有受过袭击。
而程不识治军,正好是李广的反面,纪律严明,执行严苛。他整肃军事编制,讲究队列和布阵安营;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他的军中官佐处理军队文书一直忙到天明。也保证了军营没有受过袭击。
做同样的工作,风格如此不同,肯定会有风评比较。《资治通鉴》没有记载李广评价自己和程不识,但记录了程不识的评论。
程不识的评价很客观,李广治军简易,遇到袭击没办法抵御。但士兵平时优哉游哉,给足情绪价值,会为李广拼死战斗。而我程不识治军严苛繁琐,但是能够有效抵御匈奴的突袭和进攻。
李、程两军在结果上是一样的,都没有遇到匈奴偷袭,但在过程上却天壤之别。
匈奴因为李广的谋略,更害怕李广;汉军士兵因为李广的治军方法更喜欢跟随李广。
李广因为自己的超能力,闪烁着人性的魅力,明星的光芒。
对于这种现象,司马光发表他的评论: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才,如此焉可也。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李广是个特例,个例,李广的做法不能当作常规。
李广是管理天才,程不识是管理精英。
治军、做管理,带领人数稍多的团队,管理上,最重要的就是严明纪律。规章制度是基础,失去这些,军队、团队就没了队形,就散了。
天才不常有。
学习程不识,“扎硬寨,打呆仗”,先求不败再求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