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坐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今天写点什么呢?想来想去,脑子里就冒出了一个短语:一己的悲欢。读到这个短语,我首先想到的是人生的悲欢离合。
在许多作家笔下,小说的人物代表着各个阶层的人,他们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空,有着同样的人生经历。于是,我们在作品中读到了我们童年的无忧自在,读到了学生时代的辛苦与快乐,还有成年后的无奈与心酸。小说中的人物,似乎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小说中的人物,代替我们去体验百般人生,活得多姿多彩。
于是,我明白,作家是要写大众的人生,不能只写一己的悲欢。作家所选取的人物,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个人物,常常让我们想起身边的某个人,或路边匆匆而过的某个身影。作家所写的人生,总是让我们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样的写作,写的是众人的悲欢。而我,似乎只能写一己的悲欢。
人生经历比较单调,自然写不出那么精彩的人物。走不出一己的悲欢,只能写一些个人小情绪。但这不是短时间能改变的。于是我想,能尽力写好一己的悲欢,也是一种收获吧。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文学的主题。但我不知道如何写出浪漫的爱情。爱情的怦然心动,爱情的悲欢离合,早已被生活的风沙掩埋。我渐渐忘记了爱情该是什么样子。在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看到过完美的爱情。到处是被生活折磨得变形的家庭,网络上充斥着变了味的爱情。怪不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不谈恋爱不结婚。但写一部作品,如果没有爱情的主题,人物也会显得单薄。爱情,才是制造悲欢离合的最好的话题。
连爱情也写不好,看来,想写一己的悲欢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于是,我想,写不出现实的爱情,可以写想象中的完美的爱情啊。作家笔下的爱情,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却能打动我们。经典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现实中不可能会发生。也许有无数的反抗家庭压迫的故事,最终都以男女主角的殉情而结束,就像焦仲卿与刘兰芝,但最终双双化蝶的,也只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是相似的,结局也都是悲剧,但梁祝能成为经典,就在于结局的升华。化蝶而去,多么美好的情感寄托啊!
所以,想写好一个故事,不在于素材,而在于情感,在于精心的构思。所谓爱情,无非是悲欢离合,但白居易写出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柳永写出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苏轼写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些动人的诗句,也是在写一己的悲欢,却能流传千古,深深地打动人心。从中,我们读到了语言的魅力,体会到了情感的力量。
同样的情感,抒情主人公不同,写出来的深度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语言风格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对情感的表达也不同。我只希望能不断地修炼,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写好一己的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