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张廷玉在《澄怀园语》中记载:明朝左光斗乡试中举后,拜谒主考官陈大绶,陈大绶勉其要有建树却拒收拜见礼,并告诫他:“今日行事俭,即异日做官清,不就此跕定脚跟,后难措手。”张廷玉后评:“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人处世若不注重小节、克勤克俭,“小管涌”迟早也会沦为“大塌方”。
从《朱子家训》的“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到毛泽东同志的“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从《陈清端公家传》的“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到邓小平同志的“我们还要夹着尾巴做人,要很谨慎,并且要艰苦奋斗,一点不能疏忽”......先贤及优秀共产党员历来都对“小”处千叮万嘱,对清廉节俭的优良传统念兹在兹。这并非苟小节疏大计,而是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胜必然源自小胜,而再小的隐患一旦被忽视,也会悄悄滋长蔓延,造成老问题复燃、新问题萌发、小问题做大。
道理虽如此,但现实中诸如“小错不算错”“小节无害论”的错误思想却仍有市场。有的党员干部认为不搞同乡、同学、同事、同行等“小圈子”聚会是不懂人情世故,对一包烟、一盒茶、一次观光游玩等“小意思”来者不拒,结果只能抹不开面子而给人办事;有的放任“小爱好”滑坡不自知,险在挪用公款和收受贿赂的崖边竞速;有的顶《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约》(以下简称《条例》)“紧”风作案,以会钻“小漏洞”沾沾自喜,家里不大愿开的空调在办公室净往低温吹,提前去、推迟回或改变公务行程以“搭便车”自费旅游,已按规定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却仍用公务加油卡为干公事的私车加油,公务接待之席捎带“朋友”攒私人交情,假公济私“精打细算”......哪怕事后心怀愧疚,也很快随风飘逝,“心大”者总能以“不止我一个”“一次无所谓”“多少有一点”自洽。殊不知针尖大的窟窿也能透过斗大的风,铺张浪费、投机取巧、奢靡享乐绝非不起眼的“恶小”,而是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的大敌。于个体,可能在一次次的以“小”投石问路中,丢失了节俭朴素之德、模糊了廉腐善恶之界,陷入由“破规”“破纪”到“破法”的深渊,节操“早晚”不保;于整体,不仅可能会助长政府开支“黑洞”的形成,更有甚损害老百姓的血汗钱、救命钱、养老钱,污染社会风气,严重破坏党群干群关系。
若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答案就在“作风决定胜负”的光辉路程里。革命年代,“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延安作风”打败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西安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抓月饼、抓贺卡等小切口入手剑指“四风”,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使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但是,应清醒认识到解决作风问题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缓气歇脚、抓大放小只会让阶段性胜利“千疮百孔”。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高擎清廉节俭的“精神火炬”奋勇前行,摒弃“小节可小视”的错误认识,从节约办公场所的纸张、不接受一次吃请等小事做起,多积寸功,让清廉节俭能量倍增;各级党组织要延续历史荣光,深化“风腐一体”的认知,紧盯差旅、用车、吃喝等《条例》规定的落实情况,以早察、早抓、早补的坚决行动对作风问题较真碰硬,培育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在受约束的环境下干事的习惯和自觉,在扭住不放、寸步不让中化风成俗。
“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压垮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岂能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