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政治高度”认识厉行节约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节俭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基因。从延安时期毛泽东穿着补丁衣服作报告,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节俭始终是党的作风建设核心命题。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转型期,资源约束与民生需求矛盾凸显。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餐饮浪费粮食约3500万吨,相当于3.5亿人一年的口粮;而党政机关“三公”经费每压缩1%,即可释放数十亿元民生资金。这警示我们:厉行节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关乎国运兴衰的战略抉择。唯有从“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出发,才能深刻理解新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条例》的时代价值,让节俭成为治国理政的“压舱石”。
二、以“三个转变”构建节约型社会新生态
从“被动约束”到“主动自觉”的作风转变。“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领导干部需在公务活动中率先垂范:出差住宿选经济型酒店,会议文件推行电子化流转,公务接待严格执行“四菜一汤”标准。如浙江推行“无纸化办公”后,省级机关纸张消耗量下降63%;上海通过拼车系统整合公车资源,年节约燃油费超亿元。这些实践表明,作风建设既要靠制度“硬约束”,更需培育“过紧日子”的行动自觉。
从“末端治理”到“全程管控”的机制革新。建立“预算-执行-评估”闭环管理体系:预算编制引入零基预算,打破“基数+增长”惯性;执行过程强化智能监控,对超标准采购自动预警;绩效评估纳入节约指标,将节支成效与政绩考核挂钩。北京市通过建立公务用车大数据平台,实现车辆行驶轨迹、油耗数据的实时监控,违规用车率下降92%。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的格局重构。推行“光盘打卡”积分奖励、开展“旧物改造”创意大赛、建设社区共享工具库等创新举措,让节约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南京某社区设立“食物银行”,将商超临期食品定向捐赠低收入群体,既减少浪费又助力扶贫,年节约粮食超50吨。这种“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模式,使节约从政治要求升华为文明风尚。
三、以节俭文化赓续民族复兴精神血脉
从大禹“克勤于邦”到范仲淹“划粥断齑”,从苏区“自带干粮去办公”到新时代“光盘行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本质上是一部艰苦奋斗史。山西乔家大院“俭德”牌匾、福建土楼“夯土为墙”的营造智慧,无不彰显着东方文明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深刻理解。当前,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我们更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伦理转化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既是对初心的坚守,更是对未来的担当。当党员干部把打印纸双面使用变成肌肉记忆,当青少年以“光盘”为荣形成价值认同,当全社会将简约适度作为审美标准,我们就能以每个人的“小节约”汇聚民族复兴的“大能量”,让节俭之风激荡新时代,用奋斗之笔书写新华章